展览信息: 王璜生——呼/吸 展期:2020.08.02-2020.09.27 门票:联票60元/人 2019年春夏,王璜生回到汕头老家,去医院探望病人,氧气瓶就这样顺其自然进入他的视野里。 王璜生一直对有特殊指向性或有社会学意义的材料感兴趣,氧气瓶作为生命的急需品,外形沉重厚实的钢瓶体像炮弹、内部高压又使之成为一件搬运危险品,暗示当代生活悖论的同时,也指出潜伏于现代生活中,以拯救生命为名而合法存在的危险性。 氧气瓶这样丰富的内涵,触动了王璜生,并立即开始构想作品。 他先以工笔精细为氧气瓶造像,之后氧气瓶在画面中慢慢“变形”,特别是画面中滴滴答答融化感,营造出一种苍凉之感。 对话王璜生 (Q:雅昌艺术网A:王璜生) Q:《呼/吸》系列是从绘画转变到装置影像,两者有联系吗? A: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我特别不愿意固定画一个东西,我想要每件作品都有新的切入点。纱布也好氧气瓶也好,当时想了很多方案,怎么将氧气瓶变成装置、如何呈现,直到最后确定以声音为创作线索。当你要去做一个东西时,艺术家应该不断思考,并不是按照固定思路去完成,中间会发生很多变化,需要不断修正自己,不断会碰到新的机会或触发点,然后逐渐进去到另一个方向。 Q:作品中运用的材料大多很生活化,床垫、报纸、电缆、封口胶等...您选择材料上有什么样的偏好? A:我偏向于有特殊指向性或者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材料,这类材料给人的感受很强烈也很微妙。我一直喜欢在艺术上进行一种很矛盾的冲突性表达,所以也比较留意这类能引起联想的材料。我希望作品应用的材料,一眼就能引起大家印象深刻的联想,而且这种联想非常有社会意义、政治意味等等。我也会增加材料的丰富性或者制造矛盾性,而不是直接使用它。就像在作品《溢光》中,我将铁丝网穿过透明晶莹的玻璃管,现成玻璃晶莹剔透又非常锋利,再加上与铁丝网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扎心又很美丽的东西。在作品方向上,我个人对社会问题、历史问题会比较感兴趣,这是我们这代人或者是我这个人的喜爱。 Q:从人文现实关怀到“一语成谶”,作品中的预知性与今年的社会现实契合,有没有给您带来一些思考? A:我的作品其实一直跟现实有很密切联系。当初用铁丝网最大的感触是,每天打开电视机,全世界各地的街头都被铁丝网、木板封起来,阻挡暴乱,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因此才开始做铁丝网这类作品。去年9月,我在香港举办《不息之线》展览时,展出了一批铁丝网跟线条结合的作品。开幕当天因为黑衣人游行,很多嘉宾被堵在路上,有这种经历后再看我的展览,更能凸显作品跟现实之间的密切关系。当时也有人问,展览的题目和作品所用的东西、内容跟动乱背景有关,会不会受影响?但我还是坚持在做。创作《呼/吸》系列是因为,我觉得整个社会需要一种呼吸,大家应该有呼吸的空间,每个人对呼吸都非常在意,于是用氧气瓶等与生命有关的材料去创作。 Q:这次展出了您疫情期间的作品,在这段特殊时期里,您是如何度过的?这时期的创作有受到影响吗? A:我对这次疫情的感受很多,但艺术家对一些现实问题有思考和触发之后,才会去做东西。从这角度来讲,我觉得(创作上)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因自我感受,我在《疫期日记》中也增加了口罩等元素来表达。疫情期间,我往来于北京、广州两地,在北京被隔离14天后,就出来拍摄了《风之痕》。疫情可能对社会经济各方面影响会比较大,但是作为个人来讲,在这期间有更多思考、体悟,有更多时间安静去做各种各样的事。当然,疫情期间也有很多难以平静的东西,但我觉得正是这些难以平静的东西,才能够转换成艺术,并做点东西出来。 参观Tips “王璜生:呼/吸”于8月2日至9月27日对公众开放,为满足大家夜间观展的需求,此次展览将增开夜场至21:00,20:30停止入场,逢周一闭馆。 (龙美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