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版面概览

下一版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树立“新时尚”焕发新气象

仙霞街道推进“两网协同”一体化管理、垃圾分类“两定”工作纪实

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虹景小区启动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
茅台路691弄7号垃圾箱房改造前后对比
虹旭瓶子菜园

记者 陈毓磊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工作时指出,“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一时间,“垃圾分类”成为上海当前的时尚新名词。今年年初,仙霞街道正式吹响了垃圾分类“两定”工作的号角,目前16个小区正如火如荼地引领“新时尚”,“爷叔,今天分了吗?”成为居民见面新的问候语,小区环境焕发出了新气象。

垃圾厢房换了新衣裳

仙霞街道101个垃圾箱房参与“两网协同”一体化管理。10月底前,辖区内101个垃圾箱房“两网协同”标准化改建基本完工。仙霞街道老旧小区多,垃圾箱房改造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改建前期,街道征求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意见,因地制宜,结合各个居民区实际情况,在保证箱房实用性的基础上,提升美观度。改建期间,街道牵头每周召开工程例会,由工作组成员、施工队代表、施工监理、投资监理等共同参加,在会议上对改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商讨,拿出解决方案,及时处理。

此外,街道对已参与“两网协同”一体化的垃圾箱房加强管理。委托两家服务单位,要求服务单位每个箱房派遣一个人负责,街道加强对两家委托服务单位的考核。除绿化市容局委托第三方队伍巡查外,街道成立自己的箱房巡查队伍,对辖区内101个参与箱房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书记们有了新课题

打好垃圾分类攻坚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聚合力,增强居民垃圾分类的强烈意识和责任感,要把政府倡导的事变为居民自发、乐意做的事。开展垃圾分类“两定”工作前,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指导下,各个居民区党总支广泛宣传,培育居民群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基层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做好宣传、教育、引导活动。居委干部、党员志愿者、楼组长等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确保宣传到人,以党员示范引领,带动全员参与热潮。运用小品、猜灯谜等文艺宣传形式,把垃圾分类的意义和知识贯穿其中,使居民群众提高认识,从自己做起。

年中,街道逸家书记工作室组织居民区书记、居民区和党建中心社工等进行了一次“垃圾分类我当先、社区建设我奉献”的头脑风暴,对居民区垃圾分类过程中的难点、细节等进行了讨论。针对大多数居民区存在着垃圾分类管理难、居民不配合、源头减量形同虚设等问题,让有经验的书记进行交流分享,学习优秀经验做法。

志愿者们激发新活力

垃圾分类无小事,也无年龄之分,社区老人也是主力军。仙霞街道常住人口以60岁以上老年人众多,尽管年龄大,但依然走在参与垃圾分类的最前线。启动“两定”工作前,他们不断创新和丰富载体,以自己的方式宣传垃圾分类。比如大家自编自导垃圾分类小品,从日常扔垃圾的一个普通场景说起,宣传了垃圾分类知识。前不久虹仙居民区垃圾分类启动仪式上,老年朋友自编自唱垃圾分类歌曲,对建设美丽仙霞的向往、对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的志愿相结合,极具感染力。

每天早晚,垃圾箱房前时常会出现一群志愿者,他们或拿着夹子或戴着手套,不怕脏不怕臭,跟垃圾“较劲”,一袋袋拆开检查。虹景小区刚启动垃圾分类“两定工作”,某位居民不了解分类方法,直接一袋垃圾丢进湿垃圾桶内。志愿者徐阿姨俯身弯腰,整个上半身进入垃圾桶内,将垃圾破袋,分类投放。志愿者吴爷叔,风雨无阻坚持到岗,用实际行动向居民传递:推行垃圾分类,仙霞是认真的。

坚持分类玩出新花样

推行垃圾分类不是一时的热度,还需要久久为功的恒心。虹旭小区是街道第一个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的小区,从2月持续至今已有九个多月了。为了让社区居民长期坚持开展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活动,红旭居民区党总支联合第三方社会组织,把垃圾分类和瓶子菜园结合,走出了垃圾分类长期持续进行下去的新路。

瓶子菜园将小区居民用完的油桶、水桶、饮料瓶等清洗处理后加工成器皿,有机立体种植当季蔬菜。摆放在小区睦邻廊前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如此有趣的活动,让居民们个个都热情高涨。为了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居委会优先将瓶子菜园给予分类做得好的居民。居民们还结合厨余垃圾堆肥生成的有机肥料,亲自动手拌土播种施肥,培育的不仅仅是蔬菜,更是绿色环保的爱。

截止到11月底,街道内共有16个小区启动了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工作。大部分“两定”小区生活垃圾主动破袋率达到80%,垃圾分类准确率超90%,干垃圾减量达到5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希望你我共同努力,把这件利国利民的事坚持到家,做实做好。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仙霞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