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毓磊 71岁老人梁金妹每周一吃完午饭,就从天山五村的家中赶到仙霞路579弄38号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报到,和其他十几位老年居民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好不热闹。“我们越剧团已经成立17年了,平时大家就聚在一起唱唱越剧,真是太开心了。感谢街道给我们提供平台,让我们老有所乐。”梁金妹如是说。 居民发出“太开心”、“老有所乐”的感叹,是对仙霞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好褒奖。仙霞街道户籍人口7.1万,常住人口11.4万,其中老年人口约占1/3。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仙霞文化工作不断深化睦邻文化品牌建设,在市区两级公共文化配送的四级网络的构建上下功夫;注重文化引领,在培育文化工作志愿者队伍、文化团队方面下功夫;注重品牌塑造,在打造街道文化名片、形成居民区特色方面下功夫;注重文化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上下功夫;注重创新探索,在工作领域拓展、社会化运作上下功夫。 优化挖掘活动空间 要满足广大基层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补齐短板,首先就是要做好文化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增加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仙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由东、西两个中心构成,东文化中心位于仙霞路435弄5号,西文化中心位于仙霞路579弄38号,建筑总面积共2620平方米。近年来,街道挖掘现有场地资源,调整完善了两个中心的功能布局。2014年,西文化中心设立了舞蹈房、多功能厅、社区影视厅等设施,主要以活动教室为主。西文化中心主要突出日常活动、展览展示、百姓舞台、专业化运作。2017年,对东文化中心部分设施进行了整修,增加了百姓健身房的活动区域。东中心主要用于社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馆藏室阵地使用。大大提高了文化中心的有效利用率,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对群文活动阵地需求。 仙霞街道辖区内还有长宁区社区学院、长宁文化艺术中心、长宁区少儿图书馆(西馆)等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文化中心充分依托和利用资源,与学校、文化场馆形成了场地共建。如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给予活动场地支持,文化中心平均每年在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举办10场大型活动。550座的演出厅、专业的灯光音响,让更多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文化大餐。 部分居民区“先天不足”,场地受限,文化中心积极指导其与周边园区、学校形成场地共建,如仙逸居民区与仙霞高级中学、虹旭居民区与干休所、杜一居民区与慧谷白猫园区进一步深入合作,满足居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全力打造文化品牌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除了推动社区文化中心硬件设施建设,还要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品牌,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近年来,仙霞街道打造的各项文化品牌办得风生水起。“阳光家园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了18年,展现仙霞群众文化成果。 仙逸居民区持续十几年举办卡拉ok大赛。2015年,在街道和文化中心指导下,升级成为“仙霞好声音”社区大赛,扩大活动参与人群,吸引了来自社区各院校、企事业单位、楼宇园区的选手激烈角逐。比赛还创新了形式,采取选手在演唱过程中,评委即时亮牌的方式。“仙霞好声音”已成为仙霞社区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之一。 其中仙霞街道特色文化品牌“睦邻文化节”已经走过12年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街道针对社区内老年人多、新上海人多等新特点,提出了“睦邻文化”这一概念,即通过建设睦邻文化,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主导和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从而推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今年初,虹旭居民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工作,文化团队自编自导垃圾分类小品《值钱的垃圾》在虹旭居民区“睦邻廊”上演,既宣传低碳环保、共建绿色家园的理念,又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仙霞街道的文体团队活跃在社区公园、广场、小区、学校操场、居民活动室各个场所,传递着歌声、琴声、欢笑声,形成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景线,使仙霞社区更温馨祥和。 依托品牌培育团队 依托于“睦邻文化节”、“阳光家园艺术节”等文化平台,经过几年的培育,仙霞社区的文体团队日益壮大。仙霞街道现有团队22支,居民区团队200余支。每年文化中心还对文化团队进行考核,对主题不突出、活动不稳定、人员不齐整的团队予以黄灯警示、末位淘汰。 文化团队中历时最悠久的就是仙霞国乐会,成立于1985年,现有25名成员。团队成员积极探索传统丝竹如何继续薪火相传,三十几年坚持每周开展国乐会中心组活动和丝竹沙龙活动。团队负责人陈仑孚介绍,文化中心对江南丝竹传承给予了最大支持,满足团队活动所需,“中心给我们国乐会安排了最好的活动室,拨出经费为我们采购乐器。只要有机会就安排大家演出展示才艺,让我们团队成员老有所乐、有所作为。”近两年,仙霞国乐会在传承中创新,甚至吸引了辖区内外籍人士来中心观摩学习。 仙霞街道内还有一群退休的“智囊团”,平时经常在社区图书馆读书看报。1996年4月,在街道图书馆的支持和关心下,“晚晴读书会”成立,邀请辖区内各行各业的退休人员加入,围绕着“时政热点,街道重点,老年特点”开展活动。20多年来读书会的学习专题达到250多个,成员撰写的论文和调研报告均在市、区中获得嘉奖和好评。成员还经常走入校区、园区作专题报告,如今晚晴读书会已经成为仙霞读书爱好者融入社区建设,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 身边人演绎身边事 街道文化中心主任毛子兰告诉记者,仙霞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社区内的文化能人、热心人。“我们中心工作的最大特点是群众性,充分挖掘社区里的文化能人,让身边人演绎身边事,突出群众参与、百姓视角。”仙霞街道有一批退休的文艺界人士,自身十分热心于群文活动。威宁居民区的居民吴建安退休前在儿童艺术剧院的资深舞台化妆,同时也有一定舞台表演功底。中心特邀吴建安担任仙霞合唱团的名誉艺术顾问,让退休老人依然活跃在社区舞台。他还为社区群文培训编写《如何做好社区群文工作》,成为群文工作的好帮手。 近年来,仙霞的基层文化创作作品反映时代性、聚焦民生话题、体现仙霞特点。从“五违四必”整治到社区共治,中心文化宣传主轴紧跟街道中心工作,服务社区建设,搭建政府和百姓沟通的桥梁。仙霞沪剧团在国家一级导演王兴仁的带领下,创编排演了一系列反映社区人文风貌、讴歌典型人物的现实作品。2015年反腐倡廉题材的大型沪剧《疯女之谜》,登上了长宁文化艺术中心的“我是戏迷”的舞台并连演3场。仙二居民区的居民胡善昌排演的《凡人小事》围绕小区中的平凡人物,十多年如一日的为小区志愿服务,让社区里的寻常事变得立体起来,在2018春节期间还登上了上海教育电视台。 四级配送全面开花 上海目前已形成公共文化三级配送体系,并正在向四级延伸,将各类文化资源送到居民身边,满足老百姓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仙霞街道文化中心结合街道特点,形成“四区联动”新机制,织起了一张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如“毛细血管”一般将文化活动输送到社区各处。除了常规动作,把公共文化配送进社区,让居民在居民区就能欣赏到专业演出院团的表演外,中心还把文化送进校区、园区和营区。 仙霞街道文化活动中心边上就是长宁实验小学,中心从2015年起为其开展定期文化配送,并根据学校京剧特色,把传统戏曲送进校园。针对园区白领特点,中心配送水滴弦乐四重奏、插花活动,为白领青年们解压,得到良好反响。八一建军节,中心把“爱上海,送欢笑”海派相声专场送进属地武警三支队一大队,丰富了战士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近年来,仙霞新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十分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和投入。街道领导协调整合社区内文化资源,建立区域文化联动发展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积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社区文化骨干队伍、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大力支持文化中心各项工作,指导中心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文化名片。 作为仙霞新村街道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社区文化中心2017年共接待175500人次,开展活动57407次。今年11月初,上海文广影视管理局公布了2014—2017年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绩效评估等级评定,仙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被评定为“示范中心”。未来,文化中心将继续创新实践,以品牌为重点、以非遗为抓手,以群众为依托,形成亲身体验,亲自参与,亲和友好的文化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