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似乎是冬天绕不开的魔咒,身边同事亲属多有中招。究竟哪些患者必须去医院诊治?哪些可以在家中静养?且听医生分解。流感和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的临床症状轻,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部分也可咳嗽、咽干痒或烧灼感,很少发热及出现并发症,传染性弱,一般5~7天痊愈。得过“感冒”的人通常不会影响体力、食欲,正常工作和学习。 但“流感”(流行性感冒)却大不一样,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体温可达39~40℃,伴有畏寒、寒战,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部分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常见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 流感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可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流感的自我诊断和治疗 既然流感大多为自限性,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意味着绝大多数流感是可以通过在家静养而好转的。但是,我们从媒体上又经常看到因流感导致突然病危、甚至死亡的案例。去医院,还是不去医院,普通老百姓如何把握这个“度”呢? 专家建议,流感患者应该做到以下几项: 1.根据以上内容,区分普通感冒还是流感,选择是静养、还是及时前往医院。现在治疗流感的药物也不少,早期使用,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2.自我隔离,与家人、同事保持距离(至少3米)。采取正确的咳嗽礼仪: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前臂或纸巾毛巾掩盖口鼻,其后应彻底洗手,将染污的纸巾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3.如果症状持续或恶化,出现连续3天以上高热、胸闷胸痛、心慌明显、呼吸困难、激烈头痛、神志不清中的一种情况,或感受到明显异常的不适,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当然,考虑到医院内的交叉感染,请全程佩戴外科口罩。 4.抗菌药物如头孢等,对流感病毒无效,不要自行或乱用抗菌药物。如何绕开流感?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受感染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婴幼儿、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人感染H 5N1/H 7N 9禽流感病例排毒可达1~3周。 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流感主要通过大颗粒飞沫(>5微米)传播。因为大颗粒不能一直在空气中悬浮,一般通过近距离传播(约1.83米),所以与感染者无防护的密切接触才有可能造成感染。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居室空气消毒可采用通风、紫外线等措施,物体表面可使用有效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擦拭。 1.疫苗接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推荐60岁及以上老年人、6月龄至5岁儿童、孕妇、6月龄以下儿童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接种疫苗后约两周便会产生足够抗体,一般建议在每年秋天(入冬前)接种流感疫苗。 2.药物预防。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早给予抗流感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时间超过48小时的重症患者依然可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非重症且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发病48小时内,在评价风险和收益后,也可考虑抗病毒治疗。 药物预防适用于没有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力的重症流感高危人群或流感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可使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 3.日常预防。要经常用洗手液和清洁的流动水洗手或用快速消毒剂清洁手,特别在触摸口、鼻或眼之前,或触摸电梯按钮、扶手或门把等公共设施之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门开窗,适当户外活动。在流感高峰期,避免前往人多拥挤或空气流通不佳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正确佩戴外科口罩。保持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及充分睡眠,不要吸烟,保持良好心态。 (同仁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