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范建新(五一居委) 垃圾是脏的、是臭的、是会腐烂的,必须把它倒进垃圾桶里去,让它“入土为安”,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常识。昔日,每家每户都备有一个或数个畚箕,家产垃圾就扫在畚箕里,倒垃圾拿着它去露天开放式的垃圾箱,遇到熟人常会相互寒喧一声“倒垃圾啊”或者“垃圾倒好啦”,因为手里都拿着那只畚箕。用现在的眼光去看那时倒垃圾的土法,简直是落后并肮脏透顶的了,太阳、雨水同垃圾有着直接的“肌肤之亲”,引得无数轰炸机式的苍蝇蚊子嗡嗡叫,还好,那个年代过去了。 跟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倒垃圾不再赤裸散装而要穿衣袋装了,这可是一次不大不小的倒垃圾革命。那个年代,我并不关心社区的事,对散装垃圾到袋装垃圾的成功转形、有没有志愿者的站岗放哨、有没有垃圾袋的补贴知之甚少。如今改革开放再出发,倒垃圾又拉开了一场更时尚的革命——垃圾分类。 经济发展,生活丰富,消费多样,垃圾数量和品种也都急剧增加,据说上海每天的垃圾约2万吨,2周的垃圾可以堆成一座金茂大厦,看来垃圾是何其多哦!垃圾多,又不分类,势必同人类抢土地,抢水源,抢空气,了生态环境,夺了人的自由呼吸的权利,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带去威胁,因此一定要通过科学的垃圾分类手段,为垃圾处理的末端把控住每个环节,并逐渐减少垃圾的增量。倘若只求发展,不治垃圾,地球负担重了,垃圾必将成了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居民百姓分不好垃圾,也将为之倒霉,付出沉重代价。 倒垃圾要分类,要定点定时,是一场全民领域的垃圾文化革命,老观念和新理念,旧方法和新手段都将产生碰撞。但凡事总有开头,一旦垃圾分类做出了起色,必定会大大提升了人的行为品格的,更必定会改变了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不说远处,眺望东海彼岸,一个是东洋邻居唤作日本,一个是海峡同胞唤作台湾,如今旅日本游宝岛成了家常便饭,大家不得不折服那里垃圾分类的精神和成就,都成为回国回大陆少不了的佳话。中华民族是历史的先生,但却是垃圾分类的后生,俗话说后生可畏,后生奋起直赶,超过垃圾分类的先生既是追梦也成必为。 倒垃圾做到了干湿分类,定点定时,随手丢弃在楼道门口的寄放式垃圾,随手从窗里扔出来的绣球式垃圾,随手放在楼道里搭便车式垃圾都会减少了,垃圾有了居所,夜里也不再做“孤魂野鬼”;垃圾有了分类也都各有所值,不再吃大锅饭;特别是给垃圾分了类的人都赶上了垃圾改革的时尚文化,都成了更有品味、更加体面的倒垃圾的男女绅士了。 上海市垃圾分类条例七月一日实施,这是一部地方法规,市区街道都开大会,层层落实,级级推进,声势浩大。目前,街道层面已有数个先行小区尝到了垃圾分类的甜味,其他小区正在筹划欲试。五村能不能在垃圾分类上甩掉落后的帽子,实现弯道超车?其实超是超不过的,争取来个弯道追车,追得紧一点,赶得近一点,或许也未必没有可能。 刚刚开始的垃圾分类确实有点难,一是干垃圾和湿垃圾的认识会有差异;二是时间紧张和时间松闲会有差异;三是手脚勤快和心情懒惰会有差异;四是主动协同和拒绝配合会有差异。不过再有差异,有一条是不能有差异的,那就是人人都受一部条例的法规制约。 希望有居委干部上阵,有众多志愿者上阵,有积分小奖品上阵,垃圾分类的开场戏能够扎扎实实地演好了!若干时间以后,因为垃圾分类而让许多人都从本质上提升了文明素养,这可是垃圾分类的伟大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