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秋生(天原二村)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现在我国已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然而现在活到八九十岁也不稀罕了。保障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我们党和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多年来,在基本生活整体上明显改善的同时,仍有不少老人面临着各种困难。经济上,全国有近1000万老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50%的老人担心生病时无钱治病;生活上,独居和空巢老人超过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有3000多万;精神上,30%左右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有的甚至出现抑郁症状。如此严峻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我的晚年谁来养”的担忧。由于对未来养老信心不足,人们挣钱后只能是多存钱、少花钱。当前,我国居民储蓄率超过50%,而最终消费率不到50%,这低于世界61%的平均水平。 伴随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家庭人”逐渐成为“社会人”,传统家庭养老功能较为有限,社会养老保障应运而生。同家庭养老相比,社会养老保障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可在更大范围内分摊养老风险,提供安全可靠的养老预期。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养老问题也是如此。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 一是要明确政府支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责任,规定各级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对养老服务的投入,并在财政、税费、土地、融资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设施。 二是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规定养老机构设立条件、准入许可和变更、终止等制度。 三是要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对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作出具体规定和要求。 四是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老年医疗服务纳入规划,鼓励为老年人提供保健、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鼓励开设老年病专科或门诊,加强老年医学研究和健康教育。 五是要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由于养老服务是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不仅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还可以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