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范建新(五一居委) 天山五村同上海的许多老旧小区一样都有年头了,最近在微信上看到一个链接,说的是天山路的变迁,看过之后才知道天山五村建于1957年,掰指算来已有63年的历史了,但相对天山一村到四村,五村还是小弟,建得最晚,不过相较三四十年的小区,它又是“大哥”,一定称得上是真老真旧的小区了。 我在五村工作已有10多年,可以说是一生中最长的岗位了,参与了整治摊贩和拆除违章的艰难,参与了部分房屋成套化改造的辛苦,参与了小区东西两边部分房屋因市政工程征收的喜悦,更留下了部分房屋原拆原回未果的遗憾。 最近几年,党和政府推进旧区改造的方法途径发生了变化,政策的口径基调从过去的"拆改留",变成了现在的“留改拆”,我的理解是,“留”即把一些有价值的老建筑、老房子通过修旧如旧手段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段历史;“改”即针对绝大多数老小区采用煤卫改独用或原拆原回方式进行更新;“拆”即对历史遗留的没有“留的意义和改的条件”的成片棚户区实施拆除动迁。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拆”的方式叫“征收”,征收是市政工程用地规划的产物,规划分两类,一类是长期的控详规划,期限不明;一类是近期的用地规划,项目已经明确,近期内要组织实施的。这几年天山五村部分房屋的煤卫改独用属于“改”,部分房屋原拆原回实质也属于“改”,唯有东边和西边的部分房屋因市政工程如建地铁和扩操场被纳入了用地“征收”,只能说这些居民“额骨头比较高”,赶巧了,当然这是玩笑话。 在五村这么多年了,对房屋老旧、居住困难十分了解,对居民盼望早日动迁的心情是感同身受的,真希望哪一天早晨醒来听到五村全部动迁的喜讯,更期盼有一天敲着锣鼓兴高彩烈地欢送搬场的居民坐着搬场车去向新家,但这些只是同广大居民一样的良好意愿,现实生活中因规划或旧改政策的变化,很难做得到像有些居民说的那样同村同待遇的。五村部分房屋的“原拆原回”是党和政府贯彻习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加大力度和速度进行旧区改造的民生举措。 居民在“原拆原回”中有许多切身想法,有各种诉求很正常,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讲出来。合理的、有建设性意义的想法,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政府一定会千方百计吸纳,加以改进;对个别超出政策范围和极限的要求,也可以相互沟通,学习政策,讲清政策,拉近距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原拆原回”中,作为共产党员该怎么做?在和平时期和市场经济环境下,党员有家庭有个人利益,也可以提出个人诉求,其中有的诉求可能是合理的,有的也可能是超出政策范围的,但是表达和反映这些诉求的渠道是畅通的,党外有相关部门,党内有自已的组织,但必须把持住自己的党性和党员的大局觉悟,决不能忘了入党初心,忘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 对居民群众而言,凡遇到动房子的事一定是大事,在大事面前,首先应该信得过自己,凡事听自己的。在往年征收中常发生一些居民盲目“抱团”现象,到了征收尾期,“团长”们拎得清,刹车拐弯了,而跟跑的“团员”们刹不住车沿着惯性直往前冲去,既影响了他人的利益,也损失了自己的利益,后悔莫及。 五村部分房屋的原拆原回因各种原因留下了一点遗憾,怎么办?一段时期来,有不少居民还在关心这个项目,这是好事。这几年跟着上面跑了许多地方,参观学习其他地方原拆原回的经验做法,有了两条真实的感受,一是釆用动迁办法解决旧区改造已经是过去时了(除了巧遇市政工程征收)。二是釆用原拆原回方式对老旧小区改造,经过多年实践,在外区已经有了许多成功案例。 居委会和居民都姓居,是一家人,总是想着大多数“家人”的利益,原拆原回是老旧小区改造来之不易的机会,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理性思考,越来越多的居民们能够达成共识,让居住环境早日旧貌换新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