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霞思云想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1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生活启示录

梅里小学:我的革命启蒙摇篮

文 马导农(天原二村居民区离休干部)

今年是母校——浙江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梅里小学115周年华诞,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阔别母校已有70多春秋了,时光流逝,我已由一个幼稚孩童变成鬓毛衰的老人。回首往事,在王店镇中心(梅里)小学接受革命启蒙教育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我由东棚小学转到中心(梅里)小学读六年级。当时小学校长韩掌珠、教导主任周碧影兼教六年级的地理、六年级班主任陈守道、体育老师章为张,都是昌化人,出身贫寒,要求进步,经常阅读学校订的《民主》、《文萃》、《文汇报》等进步报刊。1947年下半年,他们跟随韩校长到苏州洞庭东山安定小学任教。韩校长在梅里小学时已受到其弟韩西雅,进步思想的影响,学校民主气氛较浓,比较开放包容。

我们六年级共有40多名同学,周碧影老师教授我们地理,花了好几节课,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爬雪山、过草地,经过艰苦奋斗胜利到达陕西延安的故事。她一边讲战斗故事,一边在黑板上画红军长征路线图,讲解中国共产党高举抗击日寇的大旗,使我们深受感动,对红军非常钦佩。在此同时,我哥马则先(梅里小学校友,1944年在上海参加中共地下党,安徽省蚌埠市环保局原局长、党组书记、离休干部),为我订阅一份进步报刊《新少年报》。该报连载了《孙行者七十二变》长篇文章,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抗击日寇,同时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阴谋,使我读后明辨是非。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第一次知道祖国大地上有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对她好感,仰慕。这虽然是粗浅的、朦胧的,但毕竟是革命启蒙,对我日后要求进步,投身革命,于1949年3月在上海参加中共地下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不仅是我,还有一位同学曹建华,也受到小学革命启蒙教育的影响,一心向往共产党,于1947年在上海天津路一家绸布庄当学徒时,因不满社会黑暗,15岁的他只身去苏北参加新四军。他是我们班级中参加革命时间最早的一位同学(苏州市第一制药厂原党委书记,离休干部)。据不完全统计,全班同学中,在解放前后有15-16人先后入党,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或有高级职称的有10余人之多。

我对母校怀有深厚感情。第一次回母校,是在离校35年后的1981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二),约了11位同学一起到母校,打算在校门口合影,可是学校门口连个学校牌子都没有,经过我们向值班老师说明,我们都是30多年的老校友,感动了这位老师,她从学校的柴间里找出一块“嘉兴县王店镇五七小学分部”的牌子,我们把它挂起来,拍了一张黑白合影照片。

1996年6月,《王店镇志》出版,其中收录了我几年前提供的三件史料。9月份王店镇政府寄给我一本“镇志”,我接连阅读三遍爱不释手,同时激发了我的思乡之情。于是,我和苏州的曹建华、上海的黄天祥、冯文升同学联系、商议、策划组织一次“相约于故乡,相聚在母校”故乡行活动。1997年4月,第一次“故乡行”,参加的有81岁高龄的韩校长和40多位校友,远的来自西安市、鞍山市。近的来自上海、苏州、杭州、临安、海宁以及嘉兴本市与王店镇的,受到王店镇党政的热情接待,挂出“欢迎王店籍老同志莅临指导”的横幅,镇党委、政府领导与梅里小学校友们在镇政府大门口合影,还组织我们参观故乡的建设和发展。在梅里小学受到姚校长和老师们的热烈欢迎,我们在母校重新当了一回“学生”,畅谈在母校受到的革命启蒙教育的情景。使如今白发斑斑的爷爷、奶奶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曹建华同学领头唱《放学歌》儿歌,大家都会跟着唱,唱毕众人捧腹大笑。嘉兴电视台《今晚八点钟》节目编导组跟踪采访了两天,拍摄了《小城故事:故乡行》13分钟记录片,为我们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黄天祥同学领唱,然后大家齐唱《毕业歌》,约定2000年40年代老校友第二次“相约于故乡,相聚在母校”活动。虽然我在母校仅一年的时间,却是我人生起步前受到革命启蒙教育的情景,使我终身难忘。

2006年11月,王店镇梅里小学百年校庆,我有幸接到王店镇党委、镇政府和梅里小学盛情邀请,为此我撰写一首七绝诗《庆祝梅里小学百年华诞》:“东木桥边一学堂,启蒙情结永不忘。百年耕耘皆桃李,勇攀新高创辉煌。”并以行草写成一幅书法作品赠送给母校,被收录在《百年颂歌》梅里小学百年校庆纪念册中。11月份我专程回故乡参加母校的校庆盛典,在大会上我作为老校友代表作了《梅里小学:我的革命启蒙教育摇篮》热情的发言。

作为梅里小学学子,我至今仍与母校保持密切联系,并默默地为母校祝福!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仙霞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