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烨 杨晓东 4月27日,上海市终于推出了自家的“惠民保”产品——“沪惠保”。只要是上海市基本医保参保人(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健康状况),每年投保115元保费,即可获得医保范围外每年最高230万元的补充医疗保障。 与商业保险成互补 “阿拉已经买了商业保险了,沪惠保还值得买吗?”记者围绕市民的热点问题独家专访了参与全程参与此次“沪惠保”产品设计的保险业内人士。上海市保险公会副秘书长伍国良表示,“沪惠保”由上海医疗保障局指导,上海银保监局监管,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提供技术支持,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协调。这样一款倾尽各方关注的产品与普通商业保险有互为补充的关系,而由太保寿险上分首席承保,8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的“共保体”是沪版惠民保——保险普惠型产品“沪惠保”的最大特色。业内人士预计,上海市1800万医保基本参保人的体量,预计参保率在30%-40%。 虽然与其他城市推出的类似产品相比,“沪惠保”显得有点儿“姗姗来迟”,但“沪惠保”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既往症人群可保可赔,就比较有吸引力。“沪惠保”上线56小时,就有300万人投保,也从一个侧面标定了这款产品的成色。 记者注意到,作为一款有政府保险意义的微利保险,115元的年保费可以覆盖医保目录外230万元的医疗保障。“沪惠保最主要有三大‘上海’特色,”太保寿险上分总经理刘余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保障含特定住院自费医疗费用保险金100万元,可覆盖医保目录外住院自费医疗费用超2万元以上部分;二是含特定高额药品费用保险金100万元,可覆盖21种特定高额自费药品,涵盖16种特定重大疾病和罕见病,且不设免赔额;三是含质子、重离子医疗保险金30万元,参保人可在上海市具备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质子、重离子治疗。” 既往症人群可保可赔 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在投保时是否要有所区分的问题,刘余庆表示,“沪惠保”对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情况、有没有既往病史均一视同仁,采取单一价格,且不需要体检证明。众所周知,在普通商业保险种,中老年人、尤其是有既往病史的中老年人经常会被要求提高保费甚至直接拒保,这是不是意味着年级越大的人投保越“划算”? 对此,刘余庆表示,太保寿险不仅在保费厘定、风险管控、产品设计上具有专业优势,同时也了解上海精细化城市建设及上海市民的金融需求:“我们懂得哪些市民需要保障,能够满足上海老龄化城市的保障需求,而上海作为头部市场,普惠型保险产品也应该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头。” 在市民关注的付款方式上,记者了解到,作为“沪惠保”官方指定投保入口之一,支付宝App已与上海市医保系统完成对接,支持医保余额支付。即日起,上海市民在支付宝APP上搜“沪惠保”可一键参保,还可享受一对一客服投保咨询、无理由退保、在线理赔等服务。 大病患者获更多补助 这两年集中登场的这种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惠民保”,从推出后的投保热情看,这种产品显然存在很大的市场需求。这类产品几乎具有共同的特点,门槛低、覆盖广、价格实惠、保额较高,参保人因治疗大病致生活陷入困顿的风险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惠民保”产品进一步补强了居民医疗保障体系,有助于缓解因大病医疗费用高导致的社会焦虑情绪,进而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单从这一点考量,各地“惠民保”产品应该推进得更快一些。 除了对被保险人好处多多外,“惠民保”产品的加快推进,也有助于推动保险机构经营机制、组织制度等方面的进步,有助于保险机构竞争力的增强。各地“惠民保”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起码能从两个方面对所有的保险机构有所启示。 其一,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在现有信息传播环境下,保险公司传统的营销模式,是可以改变甚至被颠覆的。改变之下,不但保险产品的营销成本可以大幅压缩,保险机构的营销体系也有望随之进化。 其二,“惠民保”产品受欢迎,也对保险产品的开发拓展了思路。保险精算,显然不能“只往里算(或多往里算),不往外算(或少往外算)”。从理论上讲,所有的保险产品都应该是“双赢”产品,客观上要求保险机构要把握好“双赢”的均衡点。在实践中真正把握住这一点,保险机构要做好功课,一方面,产品精算的出发点要立意端正,不能总想着自己多赚钱,另一方面,精算的技术要成熟,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把各类条件考虑得尽可能充分些。 从商业传统上看,所有好的商品,背后都有“真香定律”在发挥作用,往往无需强力推销。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保险意识已经足够深入,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险机构的经营模式显然需要与时俱进,“精兵简政”的需求已经比较紧迫了。在新环境里,保险机构恐怕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和投资上,保险机构的传统面目恐怕也会随之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