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莉 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沪举行。举办场地国家会展中心的南广场人流不断,无论是上海市民或是国内游客,他们纷纷用相机、手机记录下南广场的美丽花海,国家馆的异国风情。他们还用脚走遍“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每一个展馆,参观全球“最新、最潮、最优质”的商品。 不难发现,美景背后离不开许多工作人员的付出。来自莘庄镇的企业“悦管家”就是其一,它负责着进博会工作人员的伙食,为工作人员带去了最可口的食物,最贴心的照顾。来自莘庄镇的百年非遗钩针编织,更是在闵行区会场以精湛的针法,创新的设计,震惊国内外,引得观众惊呼:“实在太美了!” 悦管家 满足每位工作人员的口味 “让每一位进博会工作人员都可以拥有最佳状态,在‘前线’干得更有劲。” 悦管家的相关人员向记者介绍,针对进博会参展商来自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在菜品的制作方式上采取了多样化的形式,蒸的、煮的、炸的一应俱全。服务人员们从食材采购开始,就层层严格把控,不符合标准的蔬菜、水果等食材绝不验收、不进厨房。大厨吴乐意师傅和营养师们更是反复研究菜谱,力求让每位工作人员吃得开心。 “每天天刚亮,我们大厨吴师傅和其他后厨人员就起床了,换上工作服,洗干净双手,你拣菜来,我切菜,开始准备一天 的菜肴。”据了解,为了向大家呈现出最美味的菜肴,吴师傅仍旧仔仔细 细地看着配方表严格对照好几遍,才开 始动手做菜。服务员们将 菜送到工作人员手中,还会询 问用餐的工作人员菜肴合不合口味。如有不合适的,想方设法的加以改善,以满足每个人的口味。“每天要准备几千人的饭菜,确实很辛苦。”吴师傅笑着说,只要想到能为这么大的国际盛会出一份力,亲自加入到首届进博会的服务中来,就感到很骄傲,疲劳一下子就消失了。 非遗钩针 让传统与时尚交织碰撞 “这幅金龙华钩针编织的《星空》作品真的很奇妙,太漂亮了。”驻足观看了十多分钟后,一位国外友人发出惊叹。他说,自己非常喜欢艺术大师梵高的作品,欣赏过不少复制作品,没想到这次在进博会闵行会场,看到了用钩针编织制成的这幅世界名画。 上世纪80年代,钩针编结层是莘庄地区数万女性赖以谋生的手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这项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改革开放后,这项技艺又重回大众生活,杯 垫、枕巾套、电视机套、针织衫等用品,几乎 家家户户 都有使用。到了现在,这项传统技艺被赋予新的使命,大 胆求变,将传统针法与时尚艺术结合。 据了解,首届 进博会期间,莘庄镇 金龙华与她的团队携着二十余幅钩针编织作品,亮相了在闵行宝龙美术馆举行的《对话——中国非遗的国际表达》钩针编结展。《星空》、《向日葵》、《有丝柏的道路》等参照艺术大师梵高作品编织的钩针作品,吸引了众人参观。 《星空》由金龙华与她的团队钩针编织而成,选用钩编中最平整的、有镂空感的阿富汗针法做成底版,用钩编中的辫子针、长针、短针、后退针、虾节针等常用针法钩出色彩丰富、长短各异、粗细不同、平面与立体交叉的线条,生动再现了原画中的粗犷感和流动感。 莫奈的《睡莲》作品由朱月琴和孙颖棣创编,水面上立体鲜明的花朵,远看好似在飘动,若隐若现的倒影展现出油画的另一种表达。林花创编的梵高代表作《向日葵》,采用辫子针、短针、半边短针等10余种针法,勾出的花朵饱满,颜色艳丽,将向日葵的勃勃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毛静芳钩针的《有丝柏的道路》将多股不同色彩的线掺和在一起编结,用120多种色线,配制了140多个组色,按块钩编、拼接成画,鲜艳明亮的线条使画作在色彩表达上更有表现力,重现了层层叠叠的笔画感。 长度为12米,宽度为11.76米的钩针编织作品《闵行地图》,采用不同花样钩编出了闵行区的14个镇、街道、工业区的地图形状,同时以休闲艺术装置的形式展示,构成了一幅最具时代感的装置艺术作品。 “我们莘庄镇钩针编织历史悠久,针法图案多样,一直来都备受大家喜爱。这次,我们大胆创新,将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结合,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展览刚刚结束,就赶赴马来西亚参加当地艺术节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金龙华说,这次钩针编织与当代艺术的结合开创了莘庄镇钩针的新领域,未来他们将不断创新、不断尝试,赋予莘庄镇钩针编织更多更新的表现形式,让更多人认识、了解,进而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