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最美莘庄人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5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以我之青春,成就最美中国

走进最美莘庄人冯敏、张惠民

冯敏
张惠民
冯敏和其他教师当年在学校门前合影

“我们是一块砖,服从党的领导,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走进报春三村居委活动室,头发花白的冯敏老师和张惠民师傅刚刚上完一堂党员学习课,面前放着一本党政教育书籍。两人并没有马上离开活动室,而是热络地聊起天,一起回忆着二十多年从上海前在贵州遵义支内的情景。

那时,他们很年轻,对未来充满了激情。不过对于远离父母,远离熟悉的城市,前往陌生的城市生活,也有过彷徨,有过担忧。但是,他们毅然决然的前往,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建设。

说到前几年回到遵义,参观当年的老厂房趣事时,两人笑中含泪,眼中闪烁着无限眷恋。“那里有我们青春岁月的见证,是我们用情、用心建造起来的,是最美的风景。”

□记者 张莉

为“大家”舍“小家”

张惠民师傅,当年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是上海航天设备厂的设备维修技术骨干,但凡设备有了些小毛小病,被他摸索几下,就能正常运转了。

当时,接到前往贵州遵义支援的任务,张师傅没有犹豫,安排好家中的事务,便和妻子一同前往遵义。“那时候,交通不便,我们坐了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再乘坐1个多小时的汽车,才达到目的地。”

从热闹的都市到偏僻的大山,尽管有所不适应,但作为党员,张师傅没有抱怨,很快就投入了工作,承担起遵义航天设备厂设备维修的大小事务。据了解,当年山里的生活条件艰苦,生活设施不齐全,张师傅所在车间就成了厂里的“总管”,大到军工设备的修理,小到暖气、水管、电线的铺设,都要负责。有时,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但张师傅很快乐,他说:“为国家建设付出所有是应该的,我很自豪,很骄傲。”

“记得那时候,山上用水不方便,我们就想办法安装水管,让职工们都能用上自来水,为大家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张师傅介绍,当时山上的石头很硬,凿开非常费力,安装水管非常困难。他带着车间同事们一起想办法,尝试着用各种工具,忙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装好了水管。

不过,当收到上海家中写来的第一封信时,硬汉张师傅沉静了许久,眼中始终含着泪光。“就觉得对不起父母,离开家这么远,没有办法伴随在他们身边尽孝道,很愧疚。”张师傅告诉记者,到了遵义后,他和妻子三年才回一次家,每次也都来去匆匆,还没来得及和父母好好说说话,又得背上背包出发了,陪伴父母的时间实在太少了。

无奉献,不青春

同样是党员的冯敏,在丈夫前往贵州遵义支内后,也跟随前往。

当时,她是贵州师范毕业的高材生,是当地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备受学生们喜爱。但号令一响,她没有迟疑,主动提出跟着丈夫进山,因为山里的孩子,还有航天设备厂职工们的孩子同样需要老师。她要做好“孩子王”,解决设备厂职工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加专心于生产建设。

“最早山里没有学校,更没有教学楼,上课借用了老乡家里的房子,条件比较艰苦。大概是1985年左右,我们才建起了四层楼的教学楼。”冯老师说,当时她担任的是数学老师,带的学生大约60人,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有。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业余时间她还是会根据学生们各自的学习水平给他们补课。慢慢地,学校的负责人觉得她的普通话发音标准,就要求她转教语文,担任班主任,负责学生们的各个方面教育。

就这样,冯老师在遵义一教就教了12年,教过的学生人数多到记不清,只是一门心思的将自己的所知所学,全部传授给学生们。教学上遇到难题,就不断钻研,和其他老师讨论,直到解决。想到更好的教学方式,就鼓励学生们一起尝试。

退休回到上海后,冯老师时常想起在遵义教学的场景,想念有些斑驳的课桌,想念大大的黑板,想念按时响起的上下课铃声,甚至想念教室里擦得透亮的玻璃窗。“我不认为自己做了件了不起的事情,我只是在完成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希望我培养的学生各个能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莘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