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莉 莘北村,莘庄镇辖区一个平凡普通的乡村。可你知道吗,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却是当时中共上海站地下交通站之一。据当地的老人回忆,这所交通站曾传递过不少重要的信息,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可惜,知道的人并不多。 “我也是陆陆续续听家里的老人提起,才知道原来我们村里竟然藏着一个交通站。”莘北村村民老马,今年78岁,在莘北村生活了大半辈子,一次陪着家中长辈前往闵行区烈士陵园祭扫,才得知原来自己是烈士张夫兴的侄女婿。而烈士张夫兴就是当时莘北村地下交通站的成员之一。 据老马回忆,莘北村地下交通站就设在张夫兴父母的住所,一间极为简陋的屋子,和村子里其他村民的住所并无差别。当时,张夫兴大约15岁左右,和父母同住,没有参加工作。平常在家帮着父母一起耕田、播种、翻菜园……表面上就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农民。可若有需要传递的信息或是参与重要活动,他便立即“一秒变身”精明谨慎,事事考虑周全的交通员,第一时间单线联系上级进行汇报。“老人说当时的张夫兴年纪虽小,但人很机灵,又聪明,还写着一手好字,根本没人会想到他是从事秘密工作的地下交通员。”老马介绍道。 另一名交通员,也是莘北村人,今年已经94岁了,名为张德忠(谐音),还曾与老马有过工作上的交集。“记得当时他家的房子老旧需要修理时,我去过他家,帮他一起处理了一些琐事的事情。”老马笑着说,当时并不知道张老是交通员,早知道的话定要让他讲一讲从前的战斗故事,感受当时革命先辈的英勇,也记录下当时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 而华家明(化名)则是地下交通站的负责人,一名教书先生,也曾担任过乡长的秘书。“他的真实姓名已经追查不到了,只记得村里人说他是个非常厉害的人。”老马说,听说当年松江地区的抗公粮运动就是莘北村地下交通站组织策划的。而后,一直到1944年新四军移师到长江以北一带,交通站的存在才被村里人得知。当时大家都表示很震惊,都说没想到革命英雄离得这么近,就在身边。张夫兴的父母,也是在那时才知道自己的儿子竟然是优秀的地下交通员。 遗憾的是,由于被当作地下交通站的房屋长年失修老化,变得更加的破旧,摇摇欲坠的成为了危房,60年代的时候被拆除了,没能保存下来。更遗憾的是,跟随部队一起移师江北地区的张夫兴后来牺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好在还有张夫兴的哥哥姐姐陪伴在年迈的父母身边敬孝道,照顾两位老人的生活。“村民自从知道张夫兴牺牲后,每年农耕或是芒种时节,不管自己家里的农活有多忙,大家都会自动自发地前来张夫兴家帮忙,用最质朴的行动表达对烈士的尊敬。” 解放后,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派人看望了张夫兴的父母,送来了800斤大米,以表慰问。几年后,在上海周边城市某县担任武装部长的华家明(化名)来到上海,提起了张夫兴为闵行莘庄镇的村民,相关部门经过调查确认后,将张夫兴的名字刻在了闵行区烈士陵园的墓碑上。 “我们家现在每年都会去闵行区烈士陵园祭扫,擦一擦墓碑上的灰尘,献上一束鲜花,把思念传递给这位英勇的长辈,表达我们小辈的尊敬。”老马动情地说,虽然家里人都很惋惜张夫兴的早逝,但一直以他为傲,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和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