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策划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3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聚统战“向心力”,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莘庄镇是典型的多民族集中居住地区,全镇常驻人口31万人,汇聚汉、回、满、朝鲜等44个民族。现有少数民族7002人,其中户籍3776人,来沪流动人口3226人。

近年来,莘庄镇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搭建“民族之家”活动与服务平台,依托社区社会组织力量,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少数民族居民参与社区生活,促进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民族团结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让一个个少数民族家庭增收,一项项惠民政策更让少数民族同胞感到温暖。

莘庄正绘就着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加鲜艳,书写民族团结奋进的新篇章。

精准扶贫,让硕果成熟在万里之外

莘庄镇发挥党委政府力量,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助力结对帮扶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在莘庄,累累硕果成熟在万里之外。

该镇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尼史村、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房彝族苗族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泽普县布依鲁克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三年共投入430万元;鼓励莘庄镇非公经济优秀代表——悦管家企业在云南省曲靖市、贵州省遵义市等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与当地中专、高职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在遵义建立全国“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实现“进机关”、“进企业”。引导莘庄耶稣堂与莘纪苑居委结成“共建”协议。

2018年,在闵行区帮扶干部的积极协调下,莘庄镇的“悦管家”被选为第一家合作企业,政企齐心共同探索“广泛动员、精准对接、按需培训、职业培养、回乡圆梦”的就业扶贫新模式,用一系列的政策扶持,鼓励香格里拉群众走出去,学习香格里拉城市发展紧缺的职业技能,学有所成后再回家创业,用本地的人才来发展本地的事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短期就业目标和“三年培养、返乡创业”的长远建设目标。据统计,2018年以来,闵香两地共开展沪滇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6场,参与招聘的上海企业146家,累计转移就业563人,其中到上海就业40人,仅莘庄镇的悦管家就吸纳30余人。

彝族姑娘罗艳,来自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宝山村。2018年她离开家乡,来到了繁华的上海,来到闵行区莘庄镇的悦管家企业工作学习。生活不习惯、语言不通畅、学习任务重、想家……18岁的罗艳和首批来沪务工的香格里拉年轻人一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每月寄钱回家的她已实现了两地对结帮扶“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短期目标。2019年,罗艳跟随闵行区赴香格里拉第三批务工招募的队伍回到家乡,在家乡的招聘会上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宣传动员家乡的小伙伴走出去,到外面闯一闯,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

在莘庄商务区秀文路边的一处篮球场里,六十余名身穿统一校服的青少年正在上体育课,他们的笑容比阳光更灿烂。走进不远处楼宇里的教室,另一批青少年正在进行西式烹调的实操训练。他们都是上海嘉和公益基金会“良师益友”项目的学员。

“良师益友”项目是由上海嘉和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旨在资助年龄22岁以下、已完成义务教育的西部地区困难青少年,通过为期两年的教育赋能,使其掌握专业餐旅技能,助其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自立。2019年,该项目落户莘庄后,在莘庄镇的帮助下,良师益友项目招募的学员范围越来越广,涉及9个民族成分,更有来自“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青少年。在嘉和,他们一方面接受专业的西式烹调或西点制作培训;另一方面学习文化知识。莘庄镇更整合多方面资源,为他们送上了国学讲座、法治课堂,带他们参加“国旗下成长”爱国主义宣讲、“看莘庄”了解莘庄发展情况。截至目前,“良师益友项目”一、二期共有32名学员结业,目前已全部就业。三期、四期学员正在学习中。

此外,通过镇级协调,和普公益等优秀属地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民族工作,连续4年在社区为西藏牧区儿童募集御寒衣服和书籍文具等。2019年,和普公益借助团区委资源,首次实现为西藏牧区学龄儿童开设公益远程课堂。

“民族之家”挂牌,扎实有效推进民族工作

莘庄镇“民族之家”的挂牌,为社区民族工作的开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在“民族之家”,依托现代化的方式广泛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民族文化等知识,提供多种惠民服务。同时,“民族之家”上通党委政府、下连各族居民,一方面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推下去”;另一方面使少数民族居民的合法合理诉求能被“收上来”。小小的“民族之家”既是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站,又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同胞的联络站。

借助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形式,“民族之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专题讲座,吸引大批少数民族居民参加,以活动促交流,以交流求共识,将“五个认同”教育融于日常活动之中。

由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差异,社区民族工作中问题调处占了不小比例。在实际工作中,莘庄镇以人为本,引导为先,服务为主,切实维护好各民族群众的利益。一是通过居村原有的外来人口服务站,搭载少数民族服务功能,投放《莘庄镇少数民族服务指南》等宣传单页,通过各居村结对的司法社工、青少年社工、就业促进员等专业力量,使得外来少数民族居民遇到困难有人听、有人帮,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依托“民族之家”融入莘松邻里中心的地理优势,与莘松工作站、家庭医生工作室等合作,使“民族之家”有了更多的服务功能,成为莘庄镇少数民族同胞的服务站。电器故障、邻里纠纷、法律援助等等,少数民族同胞遇到困难,来到“民族之家”就可以在同一栋建筑内获得一站式服务。

随着“民族之家”不断发展,与社会组织合作日益增加,“民族之家”还成为了培养社区民族工作人才的“孵化器”。

一方面,社会组织中社会工作者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强,民族工作能力却有所欠缺。在参与民族工作中,他们学习和掌握了民族政策知识,在活动实践中转化政策,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目前社区少数民族志愿者骨干多为离退休人员,有热情有精力却缺少专业工作能力。为此,莘庄镇通过参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训,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合作共事等方式,逐步增强民族工作人员的能力,更好地带动社区民族工作,使各民族居民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不断增加,自觉维护辖区的民族团结和稳定。

莘庄镇还将把“民族之家”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开,为建设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提供有益探索,不断提升社区民族工作质量水平,使全镇呈现出各民族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和睦相处的良好局面。

健全机制,真正体现“民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性任务、系统性工程。2020年,莘庄镇统战部门从机制入手,探索建立覆盖全程、涉及全面的创建工作机制,推动创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打破部门桎梏,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融入各部门日常工作中,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真正体现“民族一家亲”思想。

创建工作继续从宣传、载体、活动、成效四个方面发力,切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八进”工作,积极培育先进典型。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思想理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组织领导小组,制定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及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在居村广泛发放宣传折页,推动群众形成民族团结的观念;在楼宇园区依托党群工作站,摆放宣传展板、民族知识普及书籍,使企业了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聘请专业设计人员,将民族知识、民族政策以生动的形象、丰富的色彩在邻里中心上“墙”,成为教育群众的开放式课堂,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用好居村文艺团队,编排民族舞等,以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群众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认识。

对于镇域内的清真网点和清真饮食店,莘庄除了时常检查严防“清真不清”外,疫情期间还予以额外关注。对原有29家清真饮食店逐一走访,送上口罩等防疫物资,了解其实际困难。最终继续经营的20家清真饮食店中、1家通过协调成功搬至租金较低的新地址、1家房东减租、1家通过区民族联绿色通道获得应急补助。不再经营的9家也通过镇统战部门协调,顺利完成退租和证照注销等手续。对于清真许可到期的一处网点,莘庄镇做好跟踪服务,督促期到期后及时将标识取下。如后期经营者仍有申请意向,莘庄镇也会做好帮助指导工作。

此外,在建立来沪少数民族服务体系方面,莘庄镇依托各居村力量,在居村全覆盖放置《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宣传折页,对于帮困、就业等来沪少数民族常见问题,借助救助所、就业促进中心力量予以“一人一案”式点对点帮助。

扶贫,莘庄从未缺席

近年来,莘庄扶贫工作如火如荼。

2018年至2020年,莘庄镇帮扶资金分别达到260万元、260万元和315万元,总计835万元。3年来,莘庄镇消费扶贫共计达到198.8万元,也诞生了不少扶贫故事,让生活、工作在莘庄各族同胞感受到了莘庄温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18年5月,上海闵行莘爱党工团公益联盟首批帮困助学考察团远赴滇西,来到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房乡徐掌村进行帮困助学考察。说来也巧,某天晚上,已经70多岁的杨其根在新闻中看到上海交大新品鲜食玉米培育种植成功了。他如获至宝,因为徐掌村本身也种植玉米,只是由于玉米品种不好,只能作为饲料,如果成功引进改良过的玉米新品种,让玉米成为可以食用的经济作物,山村脱贫便有了希望!

说干就干,杨其根立马联系了多名玉米种植专家,组成专家团队,深入徐掌村确定了“以种植带动养殖”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杨其根清楚地记得,就在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七十华诞喜庆的日子里,他们从保山把成熟采摘的鲜食玉米空运到上海,帮助销售,短短2、3天就销售获款66371元。“虽然金额不算多,但那也是一个丰收的日子,为产业脱贫开了一个好头。如今,玉米试种项目也被列入了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大家的信心也越来越足。”杨其根高兴地说。

也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莘爱党工团公益联盟在第一次赴徐掌村考察的当月,就与4名贫困户孩子签订了帮扶助学协议,每年支助他们费用总计52800元,直至完成学业。联盟20多个成员单位及其他爱心企业共同募集资金100多万元,为徐掌小学新建了一幢三层教学综合楼与一个体育场地。

“徐掌村小学的新校舍目前已经落成,希望孩子们能认真学习,懂得知恩、感恩,将来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反哺山村。同时,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去传递爱和希望……”说起大山里的孩子们,杨其根无限深情,眼中充满了慈爱。

香格里拉姑娘在上海

能在上海繁华的大都市打工赚钱,这是香格里拉的村民做梦都想不到事,这件事从上海闵行区与香格里拉开展对结帮扶工作后变成了现实,香格里拉市的一批批建档立卡户和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实现了在上海打工赚钱,也实现了政府部门的初衷,“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短期目标和“三年培养,返乡创业”的中长期目标”。

20岁的彝族姑娘罗艳是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宝山村贫困户,家中父母均务农,有两个妹妹在上学,原先家庭年收入仅1万元。头一回走出大山的她也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懂事的她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香格里拉“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实践者。一年多来,罗艳从最初的“一星悦姐”晋升为“三星悦姐”,专业和技能都上了一个层次,提供的服务也受到了企业和家庭的认可。

近几年,罗艳还多次回到家乡,在家乡的招聘会上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宣传动员家乡的小伙伴走出去,到外面闯一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样在上海金领谷科技产业园餐厅工作的19岁姑娘卓玛是去年11月份第二批来到上海的,经过悦管家的一系列岗前培训后,她现在是该餐厅的收银员,在没到饭点时,她会和其他员工一样做切菜、摆菜等一些工作。

对于今后的规划,罗艳和卓玛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努力在上海多工作几年,攒够一定的经验和钱后再回乡创业。

“我想要带动亲戚一起脱贫!”

余国新是上海悦管家每日星食社区食堂的一名员工,2018年11月份,他通过闵行与香格里拉联办的就业扶贫招聘会来到上海工作。在悦管家做食堂后厨、在社区家政服务中为社区老人打扫屋子、洗衣服、量血压,仅一年多的工作历练,余国新仿佛蜕变一般。

“给人觉得他挺有上进心的。他学东西学得挺快的,他在每个店里,厨师在时,他会主动问,师傅给他分配的工作,他尽量把它做到最好。”

余国新的家乡远在云南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梓里村争古迪小组,是云南深度贫困的乡镇之一,坐落于大山深处,不通电、不通手机信号、仅有一条以前遗留下来的、村民们每每出门都要捏把汗的林区山路,土地贫瘠、靠天吃饭、刀耕火种是那里村民们的生活写照。余国新也因家境贫困,读到高二就辍学回家,从此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

工作中,他认真细致,见到有年纪大的老人前来吃饭,扶一把,帮老人端端饭菜,收收餐盘,一句句暖心的话让前来食堂吃饭的老人好感倍增。对于今后的规划,他表示,攒够了钱就回乡下,搞个养殖场。如果发展得好,能够带动村里的村民、亲戚朋友一起脱贫。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莘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