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褚半农 “三八红旗手”和“三八红旗集体”是妇女界主要荣誉称号。我国第一次开展此项活动在1960年,全国妇联在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五十周年时,表彰了一万个妇女先进人物和以妇女为主的先进集体。上海也是在此年第一次评选“三八红旗手”和“三八红旗集体”的。1960年3月7日下午,上海各界妇女一万多人,在文化广场举行盛大集会,隆重庆祝“三八”妇女节,并授予2335名“三八红旗手”和666个“三八红旗集体”奖状、奖章。 1960年闵行区还是上海县建制,全县共有马桥、七一等13个公社,莘庄地区尚属于七一公社。全县各界妇女在上海市第一次评选中共有96名评为“三八红旗手”,七一公社有7名女性评上“三八红旗手”,其中属于现在莘庄镇范围的就有3名,分别属于三个“生产队”(即后来的生产大队)。她们是东吴生产队褚家塘褚书娟,新生生产队(后来合并于东吴大队)大张家巷朱书英和莘光生产队严家塘黄爱英。 那时,褚家塘和吴家塘是一个队,为解决队里妇女们出工后顾之忧,便利用社员家的房子,在褚家塘宅基上办了个幼儿园,教养员是褚书娟和陈梅珍。几十年前的有些事情至今我还依稀记得,因为那时我已是人民公社小社员,在队里争工分了。每日看到两个教养员有时领着小囡在场地上做游戏,有时坐在一起听讲故事,有时听到在教些简单的文化知识。教育让幼儿懂得了一些卫生知识,我曾听得我家隔壁一个小姑娘(现也已退休)在水桥头对大人说,河浜里有血吸虫,不可以汏手汏脚的。因办园有成绩,经常有代表来参观、取经。褚书娟至今还保存着1960年颁发给她的“三八红旗手”奖章。 七一公社成立后的第二年(1959年),新生生产队新建了三埭共32间集体猪棚。20来岁的朱书英任畜牧队长,自然也是养猪场场长,具体工作就是在场里当饲养员。养猪需要粮食类的精饲料,但那时全国开始进入所谓的“三年困难时期”,每户社员家庭的口粮都已非常紧张,能供应的精饲料,连喂养小猪也不能全部解决,一段时间里甚至将人和牛的粪便都用作大猪饲料,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作为畜牧队长,朱书英肩上的任务重之又重。她和其他饲养员每日都要想方设法解决“猪们”的口粮问题。为此,场里三亩多的饲料田种上了大麦,浜壗(读沪语音“喊”)上也种满了南瓜,还有到处收集青饲料,这都是解决猪饲料的举措。场里最多时有16头母猪,培育的小猪自养外,还能供应给隔壁两个队的养猪场。每当母猪落小猪时,她和大家一起晚上轮流值班。这里需要写明的是,此时她还是个刚结婚不久的新娘子!朱书英还兼职兽医,猪的一般毛病都是她医治。 莘光严家塘的黄爱英是生产队托儿所保育员,业余时间里她是扫盲积极分子,当年声名鹊起,红遍莘庄。1960年2月18日,七一公社专门在严家塘召开扫除文盲业余教育现场会,宣传她的先进事迹,推广她的教学经验。我参加了现场会,从当年记录了解到,1950年政府号召办冬学识字班时,黄爱英就参与扫盲了。1959年7月起,队里正式开办民校扫盲,44个文盲中有30个妇女,其中20个都有小囡的,最多一名有7个小囡,组织起来教她们识字困难很多。而她自己也是4个孩子的母亲,教大家识字要占用大量的家务劳动时间。但她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教学中还根据农活编成易记易学的扫盲教材。到开现场会时,已有39人脱盲,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我在她的家里,看到过墙壁上贴满的各种奖状,记得几个月后,她还去北京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 地方志是注重存录“第一、首次”内容的,但1980年第一轮修的志书,不管是区县的、乡镇的,对1960年第一次评选“三八红旗手(集体)”活动及评选结果均未见记载。如龙华公社的徐雪林是个兽医,当年表彰事迹说她“六年如一日刻苦钻研,从一个半文盲提高成为一个熟练的中级兽医。”她于1969年去世,《上海县志》上有她的人物传记,但也未提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一事。1987年的《莘庄乡志》也没有记载上面这三位“三八红旗手”。 这第一次“三八红旗手”的资料,是前几年我在查阅地情资料时挖掘出来的,本文3位的事迹还要记入即将开编的《莘庄镇志》中。“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的评选活动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而停止,直至1978年才开始第二次评选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