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莘庄镇走在党建的前列,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不动摇;始终发挥党组织作用不松懈;始终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不偏离,在融合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莘庄镇举行了形式各异的庆祝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回顾先烈们以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意志、无畏的精神保存的革命胜利火种,推动党建与政府工作深度融合。 党史学习宣讲团来了 莘庄镇升级了“莘时代理论宣讲团”,在原有宣讲老师的基础上,选拔镇上的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专家学者、先进典型人物、百姓宣讲骨干和青年宣讲人才等加入到宣讲团,成员包括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赵大朋,先进典型张军萍,百姓宣讲骨干陈坚、张祥生、尹士成、潘建林和孟小康,青年宣讲人才丁超、杨燕平,还有企业优秀人才李大燕、陈满。组成了一支来自机关、企业、社区的由11人组成的党史学习宣讲团,形成了一条“垂直宣讲团”,从行政职能部门到基层管理人员,都成为了宣讲一员,讲述着百年党史故事。 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推进党史学习。宣讲团两位老师尹士成和陈坚,分别于线上开设了党史直播课,全镇79个党支部共计2500余名党员组织收看。线下,宣讲团成员奔赴各基层党组织,深入企业、社区、学校等,围绕百年党史进行专题宣讲。 致敬老党员,共筑初心梦 一个血糖仪、一台崭新的轮椅、一次生活服务、一份小礼物……莘庄镇党建“微心愿”捐赠项目以“致敬老党员,共筑初心”为主线,共向54家村居党组织征集微心愿104条,由21家机关直属单位、28家区域化单位党组织、53家“两新”党组织和2名党员认领。各支部把装满关爱和祝福的礼物送到老党员家中,还详细询问了老党员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状态,耐心倾听老党员讲述红色故事,共同回忆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了解老党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党龄最长的金阿婆已经93岁高龄,拥有69年党龄,是一名党性觉悟高的老党员。金阿婆年轻时是一位妇女干部,她的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服务。如今金阿婆年事已高,腿脚不便,希望能有上门理发的服务送到家中,实现心愿当天金阿婆心情十分激动,说“感谢党组织没有忘记我们,我们党是最了不起、最伟大的政党,任何时候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 92岁的蔡阿婆,有65年的党龄,耄耋之年依旧在为社区做志愿者,积极参加小区清洁家园活动,她说“我一生都要为党的事业做贡献。”蔡阿婆的微心愿是拍一套纪念建党100周年的照片,认领支部与老人沟通后,将力求在庆祝建党100周年这个特殊时刻,最好地呈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让老党员们艰苦奋斗、爱国爱党的精神能够代代相传。 招商员蜕变成“红色楼小二” 从招商员到服务楼宇发展的“红色楼小二”,莘庄镇“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吴海荣在工作实践中用三组数据,在流动性强的楼宇企业中推动党建工作,成为党员的“知心人”。用生动实践增强党建的领航力和感染力,提升“两新”组织的参与度和时代感,不断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整体建强。这三组数据分别是700+40+、75+24、+168。 700+40+:绿地蓝海共有2栋楼宇,包含700余家企业,40多名党员,这是吴海荣得到的第一个数据。楼宇里的700余个小业主,其实存在一个共同的难题,单间租赁面积较小,规模型企业很难引进,小企业流动性又很大。对散落在企业内部的党员个人来说,自身的就业也存在不稳定性,要让这群人能够在流动中抓稳定,首先还是要抓好日常管理和党员教育。 75+24: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经历了一次考验。“楼小二”们作为企业的坚强后盾,同样始终坚守在一线。当疫情防控等级降为Ⅲ级,吴海荣和同事们在防疫点坚守了75天,工作重点是协调处理医院、社区、隔离点三地的接送任务。 +168:作为党建服务“楼小二”后的一年里,吴海荣的微信好友数量增加了168人。他们来自绿地的楼宇企业、区域化党建单位、楼宇物业、经营商户等。朋友圈越大,资源就越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越多,在村管办的企业服务团队里,有统计小能手、办证小能手、沟通小能手,在团队合作上,发挥人之所长,大家相互配合,无缝衔接,强强联合,激发出团队最大潜能。 探寻城市历史,体验海派非遗 莘庄镇社区学校联合花样百姓组织了针对50+人群的游学活动,重走百年复兴中路,探寻城市历史,在梧桐树下感受上海法租界的文艺与浪漫。 复兴中路在1943年前名为辣斐德路,是法租界的主干道,曾是中国最繁华的道路之一。这也让如今的复兴中路留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老洋房,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出浓浓的法式风情,老上海的小资情调也在这里静静地萌发生机。 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复兴中路1331号的优秀历史建筑——黑石公寓。黑石公寓号称是“中国最豪华的公寓”,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在的黑石公寓更像一个“城市文化客厅”,有着上海最文艺的书店,展现出全新的人文风貌。 距离黑石公寓不到百米的地方,就是上海西区旧西洋式公寓房的代表作——克莱门公寓。克莱门公寓建于1929年,它曾是上海第一家室内旱冰场所在地,1941年这里又变成了“辣斐剧场”,是“上海剧艺社”的常驻演出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慢慢变成老百姓的居住场所和游客们的打卡地。如今,透过这些精致的海派建筑展现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设计理念,更是上海法租界的百年历史与人文。 上海工艺美术馆,原是法租界工董局董事官邸,抗战胜利后,联合国市委组织还在这里办过公,陈毅市长也在此居住过。 复兴路上的这些建筑虽为今天的上海增添了一丝洋气,却也见证了旧上海被殖民的历史。值此建党百年之际,了解城市海派文化的同时,也提醒大家莫忘国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遇见少年》微党课开讲 5月17日,莘庄镇党史宣讲团成员李大燕老师为莘庄镇小学的同学们开展一堂特别的《遇见少年》微党课。通过沉浸式体验、实践参与,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性,使少先队员了解党史故事,感受党的伟大。 课上,同学们通过聆听不同时期的歌曲,学习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发展历史:从北伐战争时期的劳动童子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主义儿童团、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儿童团、解放战争时期的儿童团和地下少先队,到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后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倾听完一段清华大学的爷爷奶奶的歌唱和独白,同学们都积极跟大家分享着自己的感动。陈妍希同学:“无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人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毕瑞哲同学:“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不易,我们更要像先辈学习,刻苦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此外,同学们还一起歌唱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了解飘扬在胸前的红领巾所代表的深层次内涵,明白自己成为一名少先队员是多么的光荣和自豪,明白要继承和发扬红领巾的精神,勤奋学习,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新学习方式,砥砺初心使命 “讲好党史故事,继承先辈遗志。我是一名老兵,……”在“忆峥嵘——老兵故事莘课堂”和“红领巾心向党 我和‘五老’话百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上,通过老兵声情并茂的讲解,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讲述,让莘庄的学生心灵受到了洗礼,进行了一次“看得见、摸得着、有感受”的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这也是莘庄镇搭建平台,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以灵活方式推进党史宣讲的一个缩影。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微记录片互相结合的方式,更是激发了莘庄党员学习党史的兴趣。 4月15日,以赛促学的方式举行了“两新”领域“学习强国”知识竞赛;5月7日,“百年芳华 不忘初心”莘庄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巡演启动,红色文艺轻骑兵通过打击乐、脱口秀、沪剧表演、朗诵和舞蹈等深受百姓喜爱的节目形式,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鼓励居民用如磐石般的初心凝聚奋斗伟力,持续谱写新篇章;带领50+社区党员和志愿者,行走百年历史道路,探寻历史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