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公告牌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19年07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根在老城厢

阅读建筑 品味豫园

上海城市的根在哪,是哪承载了上海的文化?“去城隍庙白相相”,是地道的上海人的一个传统节目。老城厢作为上海城市历史的主要发祥地,散发着本土文化特有的魅力。豫园、老城隍庙都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里,大路连着小街、大街横穿小路、街上有坊、弄中有里、弄通里、里通街、街通路……中西合璧,五方杂处,多元文化交融,走向新生。《豫园社区晨报》特设“根在老城厢”专栏,每期为您讲述一处老建筑,带您玩转老城厢。

第十站:城隍庙

城隍文化

“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

城隍文化历史悠久,始于南北朝,作为一种民间宗教信仰。起源于人们对城墙和城壕的自然崇拜。后来对自然神的崇拜逐渐演变为对人鬼的崇拜,城隍被赋予了人格,也就是城隍神。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

城隍庙是阴间的县衙

宋朝后,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明朝年间城隍庙就是阴间的县衙门,城隍爷就是阴间的县令,一个县城是由两个县官管辖的,阴阳各一。

上海城隍庙

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观之一,距今近六百年。风雨沧桑,朝代更迭,上海城隍庙也历经兴衰。城隍庙属于坛庙,为祭祀类建筑。现在庙内主题建筑由庙前广场、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组成。城隍庙不仅为宗教仪式的进行提供了场所,也为以城隍信仰为缘起的一系列娱乐、游览、商业活动的产生提供了契机,从而形成了以城隍庙为中心的充满活力的城市片段。

“一庙三城隍”

第一任:霍光

海上贸易盛于上海之际,为祈求海事平安,人们便将能填海潮的霍光请来,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城隍老爷护海避灾的祈愿。不过,汉代大将军霍光也是金山县的城隍。上海历来有所谓“前殿为霍,后殿为秦”的说法,现在城隍庙的前殿仍祀霍光,正殿供奉“诰封显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

第二任:秦裕伯

1373年,秦裕伯被奉为上海县城隍神。秦裕伯是宋代诗人秦少游的七世孙,进士。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有一定影响力。传说,朱元璋说秦裕伯“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所以封他为上海城隍。第三任:陈化成20世纪初,本地民众把民族英雄陈化成的塑像祀入庙内。所以当时又有了“一庙三城隍”的说法。

山门和石狮子

庙观的大门,通常称为“山门”。城隍庙的山门是在明朝嘉靖十四年建造的,上面有四个金色大字“保障海隅”(也是保护上海的意思)。山门前面有两个石狮子,被来庙烧香的香客用手磨的精光铮亮。据说,手磨石狮子可以带来平安和福气。

特色活动:“知道堂”内举行“写经”

上海城隍庙于每月初一、十五下午在“知道堂”内举行“写经”活动。为传扬大道,广结道缘,诚邀社会各界爱好道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人士参与,以精进修行,体道悟道。精心誊抄之经典,亦可赠予友人,以传扬经典,积功累德。

参与方式:可于下午一点前,进入“知道堂”,无需预约,全程免费,纸笔皆由庙内提供。  (发展办)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豫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