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档案 昨天:新华村 今天: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原10号楼,原12号楼,原11号楼),长宁区档案局(原15号楼) 建成年代:1925 风格:英国式独立花园洋房 地址:愚园路1320弄 曾经,上海西区最典型的生活形态便是安静与闲适,愚园路1320弄新华村便是这份静谧最好的写照。从视觉上来讲,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英式独立大花园别墅群是这份平静的外在守护,但它们远非全部,看看这里的住客吧——从外侨私人拥有,到政府办公所在,再到未来的金融创意集聚带……正是这些不同的身份,创造了属于新华村的不老传说。 历史如大河流淌,轻重缓急里,人所创造的韵律勾勒出了时间的样貌。当斯人已逝,他们的生活却并未一起消亡,而是以另一种凝固的形态,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建筑的意义。 愚园路,沪西老洋房密度极高的一条通幽小径。绿荫掩映之下,是傅雷、张爱玲、施蛰存、路易·艾黎们曾经在此生活的光影碎片,粗略一数,便有三十余处。今日的新华村,当然已被交付给了最普通的寻常人家,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讲,这里仍是一个神秘所在。 善于考据的人会告诉你,新华村原系外商私人产业,后虽几易其主,却大都是作为独户私宅居住,这里从不曾有过七十二家房客的拥挤岁月,因而建筑内外也得以较为原汁原味的保存。站在当下的历史节点往前回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乃是中共长宁区委、长宁区政府机关所在地,几无游客踏足。因此,这里可以说是沪上秘境中的秘境。 新华村内,总共有5幢建于1925年的英国式独立花园洋房,面积从500-890平方米不等。每一幢又有主次之分,其建筑的铸铁水落斗上清楚地标有1925年字样。坡屋面上的老虎窗、外墙面的干粘河卵石面层、门窗套和建筑隅石包角的清水红砖勾缝、可以直接上到二楼居室的室外楼梯,还有底层的附属住宅用房和车库,都是这些建筑的典型名片。幽静的庭院里,白玉兰、桂花、雪松等名贵树木满目皆是。 这五栋洋房,曾经都是外侨的家,站在这样的别墅面前,很能想象当时上海西区人家的生活形态。环境是田园式的,夏季有能够让孩子们嬉笑打闹的草坪,冬天,室内亦有壁炉营造脉脉温情。清晨,小轿车从车库驶出,载着主人奔赴一日的工作,保姆和帮佣,则早早地从自己的房间出来,为这个家开始忙碌。这几乎就是写在童话书上的生活,这也是曾经的上海西区,似乎无法被纷扰破坏的生活惯常。 但这里是上海,并非什么遗世孤立的岛屿,宁静之下的暗涌,终于冲破生活不变的惯性,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让这些人淡出历史,却同时让他们所居住的建筑,承担起了新的功用。 比如建于1926年的5号楼,后来成了农工民主党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的会址。砖木结构欧式独立四层,采用机平瓦四坡屋顶、红砖清水墙面,三层屋顶平台和阳台则做成水泥镂花护栏,是愚园路西段的高级里坊之一。1946年5月,农工民主党的前身——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由重庆迁到上海,章伯钧通过“敌伪产业管理处”取得该楼产权,将中央机关设在这里。次年1月,这里还召开了在民盟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届二中全会,张谰、沈钧儒、黄炎培、章伯钧、罗隆基、史良等36人出席。就这样,在愚园路1320弄成为中共长宁区委机关后,它身上的红色基因续写了这些建筑的传奇。如今,传奇仍在继续,愚园路1320弄又迎来了她辉煌历史中的另一次转身——中共长宁区委、长宁区政府机关从这里搬出,在2016年11月正式成立的上海长宁金融园服务有限公司则成为这里的新一代入驻者。后者为正在打造中的 “长宁金融园”引入优质的金融企业,并为他们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和公共服务,构建园区内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平台,为长宁区金融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这就是愚园路1320弄的变迁史,但我们相信,这远非她的进化终点,藏身于如今的愚园路上,她必将更多地参与到“慢生活社区”理念的建立与维护中去。近百年前“静水流深”的生活方式,如今又渐渐成了街区生存的“源头活水”,不同的是,更多的创意小店,更优质的社区服务,更国际化的社区格局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永恒不变的向往,让愚园路1320弄,能够在时间的流逝里,永葆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