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Word周桥Word团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青年风采】

陆孟飞:两年援疆返沪来到社区,践行专业推进垃圾分类

记者 陆骏健

火焰山、葡萄、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些都会让人想到新疆。那边不仅有美景,还有许多援疆工作者,陆孟飞就是其中之一。大学一毕业他就去了新疆,在那里做了两年志愿者。由于在大学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返沪后他从事专业相关的环保工作,一个月前,他来到街道,从事垃圾分类相关工作。

在喀什常与地震相伴

“第一次去新疆,坐了68个小时的火车,感觉还很新鲜。”陆孟飞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后他本想去新疆支教的,当时恰逢国家西部计划招募志愿者,他就成为了一名援疆志愿者。起初父母并不同意他去新疆,主要是离家实在太远了。但在陆孟飞的坚持下,父母还是同意了。第一次他是坐绿皮火车去的新疆,44小时到乌鲁木齐,再24小时到喀什,一路上欣赏祖国的大好风光让陆孟飞觉得还蛮有意思,但时间毕竟太久了,第二次他就觉得有些受不了。

陆孟飞在喀什的援疆指挥部工作,同批的志愿者有在别的郊县工作,来到喀什说:“你们这里好繁华。”他觉得喀什市就像上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感觉。新疆景色好、物质条件也不错,除了天气有点干燥,陆孟飞对新疆的生活比较适应。工作中接触了许多当地居民,他发现新疆并不像外界说的,“那里的民风很淳朴。”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地震,有一次他在国家级贫困县莎车县开会,开到一半时发生了5级地震,震感明显,他赶紧从5楼下楼跑到了室外。“新疆地震多,一开始会躲,后来就习惯了。”2年的时间内,他去过新疆大部分地方,“北疆自然风貌好,有着成片的胡杨林,南疆大多是戈壁滩沙漠,时常有沙尘暴。告诉人们真实的新疆,也是我返沪的一个重要使命。”有机会,陆孟飞还想再回新疆去看看。

垃圾分类要慢慢引导

刚返沪时,陆孟飞有些不适应,因为上海的生活节奏比喀什快很多。由于个人对环保方面有想法、有愿景,找工作时还是选择了与环保相关的,先在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工作,机缘巧合下,今年考到了周家桥,现在负责垃圾分类工作。大学期间,他参观过上海多个垃圾处理厂,去的最多的是老港。在老港,他了解到了上海垃圾处理的严峻形势,“如果把垃圾厂处理的垃圾比作一个人,现在老港每天处理的垃圾量已经要达到咽喉了。”因此,垃圾分类十分有必要,不仅可以减轻垃圾处理厂的压力,也是对资源的回收利用。大多数人认为老港对垃圾焚烧处理的方式会产生很大的污染,但陆孟飞却告诉记者,老港的焚烧技术十分先进,甚至领先于欧美发达国家,污染十分小。

来到社区工作,陆孟飞觉得有难度,但也有干劲。原先自己是一名社区居民,在市废弃物管理处是一个比较末端环节的部门,社区是垃圾分类真正的前端,他有很多东西要学,也知道工作的难点。“我从垃圾处理工作的末端来到了前端,一点点做,就能为后端减轻压力。”他认为对于垃圾分类,首先要让老百姓都了解、重视,不要盲目与其他国家比,国人的生活习惯决定了这项工作不容易。慢慢引导居民,渐渐就形成常态化。陆孟飞喜欢新鲜的东西,敢于尝试,“社区工作虽然难度不小,但很实干,更有亲和力,看得到效果,我要努力将其做好。”

内容来源:周家桥街道关工委、街道团工委 整理:陆骏健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周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