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超(锦屏居民区) 由于晚熟,到了25周岁的适婚年龄还没找对象,母亲开始急了。她说,托人给你介绍一个吧?我回说:“不要。”“为啥?”她问。“我要找自己认识的,别人介绍的我不要。”“那你自己看着办吧。”母亲不吭声了。 外婆告诉我,母亲是晚婚。1949年5月,母亲从军大毕业,进了部队医院当军医,病号们都是当兵的。当时作为飞行员的父亲正好住院,看中了好学的母亲。父亲写情书追求母亲时,母亲告诉了外婆。外婆为她分析:“苹果好吃,寡妇难当。飞行员的工作很危险,如果遇到空中爆炸,到时体无完肤。你与他结合,可要随时有做寡妇的思想准备。”母亲听完,默默说了一个字:“哦。” 1955年,30周岁的母亲与父亲结婚了。没什么嫁妆,只是两张单人床拼在了一起而已,随后各忙各的工作。父母以后对我说,像他们这样,50年代的青年找对象结婚,都是讲究人品好,对祖国忠诚,对工作热爱,这三项条件。母亲工作很忙,三天两头不回家,父亲因平时训练的缘故,也只能每周回家一次。但他们工作时都兢兢业业,回家时恩恩爱爱。脏活、重活抢着干。隔年头胎的我出生了,既无母乳又无法脱身的母亲,只能求助外婆从湖南乡下出来带我。好在能干的外婆手脚麻利,再加上邻居的帮助,母亲悬挂的心才放下了。母亲和外婆也商量好,平常事尽量自己安排,不拖父亲后腿,不影响他的工作。就这样,1950年代出生的我们姐弟3人,只能在父亲一周休息一次时才能聚在一起。父母就是这样恩爱地生活在一起,直至老年。 上一代恩爱婚姻影响着我。30年后的我,与丈夫的婚姻也是在互认人品,好好工作,在业余爱好学诗写诗中,彼此情投意合成双的。虽然丈夫在其原生家庭排行最小,但与我结婚后,从不做饭的他,看我下班回来晚,也学起了买菜做饭。记得80年代中期,他头一次烧我最喜爱吃的咸菜炒毛豆,顾此失彼,把毛豆炒焦了。我下班回家,闻到一股焦香味,没吱声。吃饭时,他抱歉地说,我把毛豆炒焦了。我嫣然一笑地回道:没事,好吃呀,一回生,两回熟嘛。就这样,丈夫渐渐地爱上了烧菜,也省下我不少学习时间。不知不觉中我们夫妇也相伴了30多年。 综合两代人的婚姻,我的体会是:婚姻要以坦率和忠诚来稳定,用大度和包容来推进;以责任和义务来对接,用幽默和开朗来滋润。夫妇之间:尊重是前提,体贴是阶梯;互助是动力,学习是根基。要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缩影。人生有缘此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凡事随缘不攀比,爱国爱家互激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