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配诗 蒋振国(光华坊居民 90岁)撰文 张翠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江浙一带青壮年由于种种原因,来到上海闯荡,上海火车站、码头周围,因为交通格外便利,是来沪人员绝佳的落脚之地。 当年,蒋振国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来沪青年,工作了,娶妻了,也在永兴路一带自建了民房,安定下来。当时生育政策是没有的,任由小家庭自由发挥。因此,那个年代,一对夫妻生十个八个孩子很正常。 直到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笔者生于上世纪80年代,正赶上这项基本国策,打从小时候起就非常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有亲兄弟姐妹当玩伴,男孩喜欢括炮、滚铁环,女孩热衷于丢沙包、跳皮筋。零食方面,逢年过节孩子们能分到一颗粽子糖已经非常满足了。琥珀色的麦芽糖汁凝成一颗小小的“四角粽”,晶莹剔透,在孩子们心中可算是世上最美丽的糖了,还有盐津枣、果皮丹,想想口水都流到嘴角边了。 在笔者的童年记忆中,村口有整面墙,灰底上写了大大的白色方块字,“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其实,当年随处可见的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各有特色,中规中矩的有“计划生育 人人有责”,有冷漠无情的“迟引早引都是引”,还有诙谐幽默的,如“少生孩子多种树”等等。 为了积极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2013年,国家实施了单独二胎政策。到2015年,国家又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孩子。自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来,大家是又喜又忧,喜的是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生二宝了,再也不用为规避交纳社会抚育费而当“超生游击队”了;忧的是多个娃子多张嘴,现代社会早已过了“一根草一颗露水”“生下来,养活大”就能完成抚育责任的年代,原本就不富有的家庭,在生二宝方面都会慎重考虑。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生育看成是一个家庭的家事。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则发表文章,将“生娃”视为国事,表明政府对于当前社会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 在30多年的社会变迁中,一代代来沪人员落户,生生不息。家的种子落地生根后,长成大树。到了第三四代出生,经济压力增大,住房也吃紧,有市民选择室内翻建,或者在室外搭灶披间。有媒体报道,人与煤炉同宿一灶披间,酿成一氧化碳中毒的悲剧。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宜适社区,政府和个人一直都在探索和努力。今年,上海市无违村居创建全面启动,里弄的“灶披间”也渐渐消失,成为过往。而芷江西“美丽家园”“美丽街区”持续升级,老小区变新“花园”,老百姓的幸福感看得见也摸得着,获得感自然是满满当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