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翠玲 编者按:洪南山宅旧改地块的老百姓即将拥抱美好新生活,这里的城市面貌也即将发生改变。趁历史的车轮还没走远,未来将至。本报记者走进洪南山宅地块,与原住居民聊天,用图像,用文字,为城市留下一张张珍贵的底片。也许,这些底片某一天再度显影,是历史与人文的复活与传承。 背景: 在上海,比起陆家嘴、外滩的高楼林立、热闹繁华,属于所有人的便是一条条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弄堂,也就是一条条犬牙交错的小巷子,犹如血管一般密布在这座城市的肌体里。住亭子间、烧煤球炉、用手拎马桶,是多少上海家庭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们穿梭于这小巷子,感受到的是这个城市光鲜亮丽之外的一面。 上海居,大不易。住房,曾是人们心中的一道痛。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难,需要政策、时机和好运气,更需要机关干部、各单位和老百姓一起,直面旧改征收——曾经的“天下第一难”,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2月17日,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传来好消息,《静安区洪南山宅地块旧城区改建意愿征询公告》新鲜出炉,这对有幸被圈中的居民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老百姓改善住房条件,希望就在眼前。在公告中确定了本次征收范围:东至规划育婴堂路、南至中华新路、西至共和新路、北至南山路,占地面积约54770平方米。 2月23日,洪南山宅地块旧城区改建意愿一轮征询以99.63%高比例通过,芷江西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马士威当场宣布洪南山宅地块旧城区改建项目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洪南山宅地块旧城区改建工作迈出了第一步。 接下来,芷江西路街道和各单位将陆续开展调查摸底、方案制定、房屋评估、第二轮征询等工作,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依法依规、有序高效地推进旧城区改建后续工作,尽最大努力与老百姓齐心协力,改善居住环境,共迎美好生活。 分居15年后,我们在这里小团圆 □口述 周玉清 整理 张翠玲 我是江苏人,从小跟奶奶过,参加工作后就在江苏香料厂上班。我的叔叔是一名剪辑师,与我国最早拍摄《白毛女》电影的著名摄影大师吴蔚云交往甚密。吴蔚云有个侄子叫吴骏,当过兵,在原上海电影技术研究所上班。在长辈们的牵引下,我认识了吴骏,也就是我现在的老公。 1965年,我们结婚了。4年后,我有了一个儿子。当时户口和工作调动很不容易,需要劳动局协调到两地对调的人选,无奈之下,我和老公不得不两地分居。写信,便成了我们之间沟通的主要方式。一个星期写一封,一张纸头,就问好不好,字里行间没有浪漫,只有盼团聚的心愿。 终于,我们两地分居15年后,苦尽甘来,喜事连连——团圆、得女、分房。来上海后,我去南山路上的上海涤轮厂报到。1981年,我分到了南山路128弄16号前门的一间房。房间不大——18平方米左右,但对我们一家来说意义特别重大:我们在这里自力更生,看着孩子升学、工作、成家。那些闪亮的日子都是那么值得怀念和珍藏。 因为有了团圆的幸福底色,所以日子也不觉得苦。当时,做饭的燃料是煤球,早起家家户户在里弄过道里生炉子,烟熏火燎。煤球燃烧起来味道重,放在屋子里闻起来闷头,就放到屋外,到了饭点才搬进来使用。 那时,自来水也不是通到家门口的,弄堂有一个公共水龙头,洗衣服、洗菜的水就用铅桶打回来。弄堂里晒衣服犹万国彩旗飘飘。我和大家一样,手拎着马桶在彩旗下错肩穿行,谈笑自如。 房间内,我们搭了一层,一根梯子连着上下层,儿子住上面,我们跟女儿住下面。当时的家庭,普遍人口多,搭隔层是“刚需”。 房间后是邻居的房子。木制楼梯只有半脚宽,陡峭程度几乎呈90度,通往亭子间,共三层。我偶尔拿东西难得爬一回,扶着护栏爬上去后,下楼就只能手脚并用,以“爬”的方式退下楼,生怕一脚踩空。有一次,邻居从楼梯上摔下来,摔得鼻青脸肿。再后来,邻居就搬走了,把房子借了出去。 现在,我们也有望搬走了。前不久,我和老伴去投了意见征询票,还听了街道举办的讲座。在一个地方住久了总是有感情的,真要离开这里总有些不舍。我和老伴计划着房子征收后就去住养老院,因为实在不忍心麻烦孩子们。 知道要旧改了,儿子女儿纷纷打电话来接我们去他们家住。儿女很孝顺,在买新房的时候,就特意选了三室,都有给我们预留了房间。为了不让孩子们伤心,我们最终打算去孩子们家里住一段时间。 最近,我总喜欢逛南山路,看看以前工厂的原址,看看这片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一家炒菜,整条弄堂香 □口述 周玉亮 整理 张翠玲 我们一家是1956年搬来南山路128弄18号居住的。听这里的老人讲,这一片的房子建于一百多年前,曾经是红色的,1958年大修过,面貌就改变了。 在我的记忆中,小区进门处有两扇铁门,每户房门两侧有落地窗。屋外高,屋内低。下雨天,房屋经常进水,锅子盆子漂起来,碰得叮当响。如今,每到台风季节,这里依然是“重灾区”。好在街道领导和志愿者很关心,上门叮嘱我们注意安全,有必要的情况下还会把我们转移安置到附近宾馆等安全地带。 话说当年,家家户户屋内都搭阁楼,因为人多住不下。渐渐,弄堂过道也被“利用”起来,家家户户又搭起了“灶披间”,生火做饭全在这里。哪户人家烧鸡汤、做红烧肉,整条弄堂的居民都跟着闻香。 弄堂本来就不宽,被面对面两户人家的两间“灶披间”并排占用后,留下来的过道仅够一辆自行车和一个人通行,机动车是进不来的。我们家位于弄堂尽头,没有人车通行,因此可以搭大一点的“灶披间”,邻居羡慕不已。 何止厨卫设施全安置在“灶披间”,有的人家甚至把床也安置在里面,一氧化碳中毒等事故曾经发生过,人命关天,安全隐患重重。2017年南山路“五违四必”整治,这些“灶披间”才被拆除,政府为老百姓提供了“一平米”厨卫解决方案。在房间内砌洗澡间和厨房间。我因为年纪大了,买汰烧很吃力,就吃食堂或者点外卖就行。家里也有厨具,就在进门处,每天用来烧个汤。 年轻时,我忙于工作,对家庭疏于照顾,老婆买汰烧、照顾长辈以及拉扯3个孩子长大很辛苦。退休后,我为家人买汰烧。现在,儿女已各自成家立业。老婆今年也有90岁高龄了,被我照顾得很好。 这里要旧改的消息传来,我很兴奋,邻里之间,奔走相告。没想到在“重灾区”住了大半辈子,89岁了还有机会换新居。以后,我们打算到儿子身边买房子,安度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