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荃 初读《红楼梦》,大概是小学二年级升三年级的那个暑假,记忆十分清晰的,那是一本图绘本,外婆带着我阅读的,甚至还手写了人物关系表,可惜那时我并不能理解那么多;后来,我慢慢的自己看了简版,看了完整版,有趣的是,每次阅读都能看到点新的东西,而对有些描述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坦诚地说,我阅读《红楼梦》关注的重点,并不是在于它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我关注的,更多的是对其背后的女性意识的研究。从全书对人物描写的情况来看,描写女性的笔墨也大大超过了男性,因此女性人物的生活与命运无疑是全书关注的焦点。 对于《红楼梦》的女性意识在学术界有两种对立的声音,一种是认为《红楼梦》打破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热情赞美女性,倡导男女平等思想。例如何其芳在其《论红楼梦》中提出:“《红楼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直接反对了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的传统看法,而且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男女不平等,特别是揭露了直接压迫妇女的制度的罪恶。”而另一种,则是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认为,《红楼梦》的女性世界是男性想象力统治与支配的世界,是男性按照自己的意愿与需求对女性的异化与改造,是男性叙述者对女性的文本控制、干涉甚至骚扰。 在我看来,《红楼梦》既有颂扬以及尊重女性的先进意识,同时由于时代的限制,又难以摆脱男权话语的言说方式。在众多女性人物中,为人们最常提及的便是林黛玉与薛宝钗。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悲剧,三个人的爱恨情仇也是当代读者最乐意聊及的话题。 林黛玉的诗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的内心,比如她写下的《五美吟》,对不同的女性感慨颇多,西施这种才艺双绝的女子却因美得祸;昭君成为“和亲政策”的牺牲品;对于绿珠,她看到了忠于愚蠢的爱情;她感慨虞姬对项羽的不离不弃、佩服红拂女的敢作敢为,这是一个少女最大胆的爱情宣言,表达了林黛玉内心的真情实感。 面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公,林黛玉表现出了倔强和反叛精神,在这种境况下,诗词才是唯一的净土,她只有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林黛玉女性意识的觉醒在《葬花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首诗中,作者用五个层次来表现主题,分别是悲春、悲己、哭花、哭己、谁葬,表达了对处于“风刀霜剑严相逼”式封建礼教下广大女性的同情。在林黛玉的诗词中,表现出了呼吁女性独立的精神,她认为女性不应该成为男性的附庸,而应该以独立的人格存在于世间,这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反抗。美貌绝伦的西施,还不如其貌不扬的村女幸福;身份低微的红拂,敢于冲破封建社会的种种枷锁,最终找到自己的幸福。这两种对比很鲜明,充分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决不能把自己当成男人的附属品。 和林黛玉相比,薛宝钗的诗词在数量上相对较少,在情感表达方面,薛宝钗相对含蓄,这和她循规蹈矩、克己复礼的思想密不可分。可以说,薛宝钗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她心思缜密、博学多才,在性格上存在较大的矛盾。“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薛宝钗的性格、为人处世方式。 薛宝钗的志向是入宫选妃,在她的作品《凝晖钟瑞》可以看出一二,当元妃省亲时,看到那种尊贵荣耀和奢华排场,她不免心中产生强烈的向往之情,在表达了这种艳羡后也在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无可奈何。在《红楼梦》中,多处可以看出薛宝钗的人生追求,这表明了她内心深处强烈的女性意识觉醒。在《螃蟹咏》中,薛宝钗一反常态,“横行”“皮里春秋”等字眼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辛辣讽刺,这表明薛宝钗并不是一个唯唯诺诺、没有主见之人。她只是把愤世嫉俗的思想隐藏在内心,在封建礼教下不得不谨言慎行,维护其大家闺秀的温良形象。 但是,大观园最终走向了毁灭,同时也带走了众多女性。尽管,对命运抗争、对爱情渴望这些女性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但是,在男性主宰的大环境背景下,《红楼梦》的女性们的结局很多都是悲剧的,不管你的出身、才学、美貌、人品等如何与众不同,在命运面前都显得无能为力。 曹雪芹“生于繁华,终于沦落”,也使他对人生对社会有着不同的见解,所以,他将情感倾注在《红楼梦》之中,感叹他自己人生的悲哀与世道的无情。他是矛盾的,所以在他的笔下,也塑造了许多正相关而性格完全矛盾的角色。这形象各异的女性角色如何解读,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可以确定的是,《红楼梦》对女性意识起到了正面的影响,使我们从作品中感知了每一个女性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命运,自然而然的,也对女性意识有了了解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