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市底片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1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在兴华村

浦霞云
杨新国

□记者 张翠玲 摄影报道

编者按:静安区241、242街坊和育群中学西块两个地块的老百姓即将拥抱美好新生活,这里的城市面貌也即将发生改变。趁历史的车轮还没走远,未来将至,本报记者走进静安区241、242街坊和育群中学西块两个地块,与原住居民聊天,用图像,用文字,为城市留下一张张珍贵的底片。也许,这些底片某一天再度显影,就是历史与人文的复活与传承。

背景:

在上海,不仅有陆家嘴、外滩的高楼林立、热闹繁华,还有一条条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弄堂。这一条条犬牙交错的小巷子,犹如血管一般密布在这 座城市的肌体里。住亭子间、烧煤球炉、用手拎马桶,是多少上海家庭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们穿梭于这小巷子,感受到的是这个城市光鲜亮丽之外的一面。

上海居,大不易。住房,曾是人们心中的一处痛点。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难,需要政策、时机和好运气,更需要机关干部、各单位和老百姓一起,直面旧改征收——曾经的“天下第一难”,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2019年2月17日,从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传来好消息,《静安区洪南山宅地块旧城区改建意愿征询公告》新鲜出炉,这对有幸被圈中的居民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老百姓改善住房条件的希望就在眼前。在公告中确定了本次征收范围:东至规划育婴堂路、南至中华新路、西至共和新路、北至南山路,占地面积约54770平方米。

2019年上半年,洪南山宅地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圆了该地块居民的新居梦!2月23日,洪南山宅地块旧城区改建意愿一轮征询以99.63%高比例通过,这标志着洪南山宅地块旧城区改建工作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该地块又高比例通过了第二轮意见征询,进入搬迁期。

而芷江西路街道辖区范围内的静安区241、242街坊和育群中学西块两个地块,既有解放前的老旧住房,也有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建造的非成套公房。生活在此的居民也迫切希望旧改。静安区委、区政府积极回应,在2019年9月启动了两地块旧改意愿征询工作。

静安区241、242街坊和育群中学西块旧区改造基地,位于静安区中部。241、242街坊基地东至西藏北路、南至中兴路、西至静安区教育学院、北至中华新路;育群中学西块基地东至共和新路、南至芷江西路、西至大统路、北至中山北路。

2019年9月28日,静安区241、242街坊和育群中学西块地块一轮意愿征询,分别以100%和99.43%高票通过。这也是上海首次在一个街道同日生效两个旧改地块。

芷江西路街道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依法依规、有序高效地推进旧城区改建工作。2019年12月下旬,静安区241、242街坊和育群中学西块旧城区改建项目二轮征询都高比例生效!

辞旧迎新,2019年的最后一天,241、242街坊和育群中学西块两个旧改基地纷纷锣鼓喧天,彩带飘扬,这里进行着集中搬迁仪式,两个地块各有6户居民率先开始搬迁,现场浓浓的幸福感,有些居民甚至喜极而泣!搬迁仪式的启动,标志着静安区241、242街坊和育群中学西块旧改征收步入尾声。目前,241、242街坊和育群中学西块搬迁公告已张贴。下一步,全体工作人员将会继续在基地协助大家做好后续工作,关心帮助好特殊困难群体。据了解,以上两个地块已经签约的居民,若在2020年1月16日前搬迁,还可以获得提前搬迁奖。

告别“老破小”住进阳光房

口述 浦霞云  整理 张翠玲

我和邻居们从预签约的前几天起,就高兴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了。当得知我们地块的签约率达100%,旧改生效,我和邻居们高兴地拥抱在一起,都兴奋地跳起来了!

对我们一家来说,住上阳光能照进屋的新房是我们一家最迫切的希望。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靠自己的能力换房又无望,只能盼望这次旧改搬迁了。

我们做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告别这“老破小”。我们是真开心,特别是为我妈妈能住上阳光房开心。她卧床3年多了。房间朝北,阳光照不进来,她又走不出去,好久没见到阳光了。

不管怎么说,我的母亲总算盼到了住新房这一天,而我的父亲至死都没有盼到。他走的时候,还为我们的居住条件差而担心。

我的父亲是一名党员,他一生清贫,从1953年起做厂长,虽说厂长当时在老百姓眼里还是个“大官”,在分房这件事上有一定的优先权,但他从不优先考虑自己,等同事们都分好了,1977年他才拿房,那时的我都17岁了。

当年有了新房后,父母带着我和哥哥姐姐们入住兴华村99号新房。说是新房,其实就是一个22平方米的单间。父亲将房间从中隔开,北面为房间,南面用作厨房、餐厅和客厅,房子小,手拎马桶,厨房在屋外,下雨天出去做饭、端菜进屋都容易把衣服淋湿……虽然有这样那样不方便的地方,但是一家人把小日子过得和美幸福,邻里关系也和睦。

我是这一片的楼组长,得知搬迁,担心有些人户分离的邻居不知道最新消息,我拿起电话挨个给他们报喜,大家都很高兴。

近来,儿子陪我去通河新村一带看好了新房,等领到动迁款了就立刻把新房买下来。这套新房不仅户型好,更重要的是采光好,到时候我妈妈在床上躺着就能晒到太阳!

按下圆梦新居的“加速键”

口述 杨新国  整理 张翠玲

我叫杨新国,今年66岁,我现在住的这套房子是我祖父当年留下来的。当年,祖父在原商务印刷馆工作,单位分的房子原址在天潼路。后来,那块地被上海铁路局看中后置换到兴华村95号。那时我刚上小学,记得当时跟后面一户邻居合用卫生间,附近没有高楼,放眼望去都是农舍和庄稼。

几十年过去了,房龄也老了,家具也旧了,当年引以为傲的粗房梁也不如以前结实了。木制的地板也翘了,踩上去咯吱咯吱响,像是老人的一声叹息。

特别是一到下大雨和刮台风天,这里就变成了“泽国”和危地。每年都是街道、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齐心协办,把这一带的高龄独居老人背出积水齐膝盖的弄堂。为了安全起见,老人们被暂时安置在附近旅馆,等积水消退了再回家。

这破破烂烂滴水的屋子住着怎么会好受呢?这一带房屋多为层层叠叠翻建的,一般楼下为客厅,楼上睡人。夜里,小偷经常撬门进来偷东西,虽然家里没什么值钱的大件,但是小偷连液化气钢瓶、电饭煲这类生活必需品都偷走了,令人十分气愤。直到后来,我在一楼安装了摄像头,家中才没有小偷来光顾了。

2000年前后,因为附近修建地铁站,我家曾有过一次动迁机会,后来修建路径变化了,又轮不到我家了。那次希望落空,只能耐心等待了。这一等就是19年,从希望到绝望,到又燃起希望。

我曾经悲观地以为中心城区的“老破小”又不止我们这里一处,凭什么这等好事就会落到我们头上呢?这得有多大的好运气啊。前几年,眼看自己年过六旬又旧改无望,我就花了点小钱,将自己的家重新修了修、补了补,尽量弄得住起来舒服安全一些了。

现在,终于盼到旧改生效。家和万事兴,面对这一处祖屋,哥哥姐姐们都希望我能住上新房。大家一致商量决定让我拿房。我去顾村公园房源地看过了,那边环境好,空气好,适合养老,预计2020年6月就可以交房了。

前几天,我在儿子家附近找到了一处过渡房,政府又给足了我们住房补贴,让我们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这几天,我哼着小曲儿在家收拾打包东西,准备用电动车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地先搬起来。

最令人感动的是,听居委会干部说——我们地块能启动搬迁,是因为街道领导每次到区里开会都要把我们老百姓迫切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向区里反映,这才促成旧改,按下了我们老百姓圆梦新居的“加速键”。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芷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