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配诗 蒋振国(光华坊居民92岁)撰文 张翠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定文化自信,复兴民族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即为端午节。端午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内涵。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 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可经过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他深深地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 因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所以人们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这一天,全国各地区都会以各种形式来纪念屈原。 俗话说:“八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民间亦有佩戴香囊、束五彩线、包粽子、插蒲艾、赛龙舟等习俗。 笔者老家即为湖北荆门,小时候听奶奶说起过,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五月初五日凌晨太阳未出,人们赶早去野外拉露水,拔艾草,回来悬挂于门户。这一日,全家人在一起包粽子、煮盐蛋、喝雄黄酒等。有人家在这一天晒水给小孩洗澡,把一盆水放在太阳下晒,等水晒热了就给小孩子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病魔。这一日,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合家团圆。一家大小十多人,甚至有时候二十多人,围在餐桌上,佳肴满盛,大家在一起家长里短、或是谈点新闻、趣事,热闹非凡。如果出嫁的女儿头端阳、大端阳因工作忙没能回去的,末端阳一定都要带上丈夫、儿女赶往娘家过这个端午的最后一个节日。每逢农历五月初五至二十五,整个端午期间,荆楚一带龙舟文化独具特色,江中龙舟飞梭,锣鼓震天。 在上海,临近端午,人们也会在自家门窗上插上形状如剑的蒲叶和如鞭的艾草,这两样菜场里可以买到,用来辟邪驱虫。不少人家还有挂钟馗像的习惯,家住芷江西的居民蒋振国年轻时就为许多人家画过钟馗像,眼睛处留白不画,端午节前就挂上墙。等到端午当日正午时分,主人们备好新毛笔、镜子,等着蒋振国挨家挨户上门“开光”点睛。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习俗。粽子有好几种包法,比如两头方的,三角形的,等等。有的大人会投小孩所好,包花式粽子,图个新鲜。现在自己包粽子的人家越来越少了,因为店里可以买到各种口味的粽子,有鲜肉、豆沙、八宝、赤豆的、红枣的、蛋黄肉松的……南方人愿意吃肉粽,北方则多为甜粽。 端午节是个古老的节日,民间关于端午的传说有四个: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但在百姓眼中,端午的意义不只有纪念,还关乎一家大小的健康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