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芷江西路街道在社区开展主题为“70年英雄岁月的剪影”系列纪念活动,营造“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氛围。 经过前期排摸,芷江西社区共有27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健在人员,这些抗美援朝的“国家功臣”都是芷江西“红色基因的宝贵财富”,是新中国发展历史的见证者。街道开展了“70年英雄岁月的剪影”的英雄事迹宣讲和实物展示活动,向社区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国家功臣”征集出国作战的相关事迹和有纪念意义的老物件,用文字和实物照片为社区留下弥足珍贵的红色精神财富。街道领导还通过各个条线,向社区参加过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人员转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并为老兵代表赠送了鲜花,并与他们促膝长谈,关切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 为此,本报特别策划了走近芷江西社区抗美援朝参战老兵系列报道,希望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励年轻一代更坚定地守初心、担使命,并向老兵们表达由衷的敬意和美好的祝福。 抗美援朝战场回忆纪实 □记者 张翠玲 实习生 姚怡 陈东林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今年96岁,以前家住在金山漕泾镇,与大海为伴。70年前,他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如今年近百岁的他,虽已白发苍苍,但双目仍然炯炯有神。他端坐在椅子上,胸前佩戴着一枚党徽,坐姿挺拔,依旧保持着军人昂扬向上的作风。 老人和铁路的渊源颇深,据老人回忆,在上海解放当天,他作为护路队队长和5个小伙伴沿着铁路搜寻物品,最后捡到了3挺机关枪、9支步枪、2把大刀和一箱子弹,并把它们都交给了解放军。 1951年,陈东林听从国家号召,作为爱国热血青年中的一员入伍,同年11月入朝参战。刚入朝鲜时,陈东林偶遇一位年轻的妇女在街上东张西望,神色慌张。当时的战士们警惕性都很高,看到妇女的反常行为都有所怀疑,由于陈东林在入伍前会一些朝鲜话,就配合当地的村长对她进行仔细询问和盘查,最后发现这位年轻妇女是特务,并在其身上搜查出一把手枪。陈东林因此荣获政府二等功,但他最后把这个荣誉勋章赠与了那位和他一起询问的村长。 1952年2月,运输弹药等军用物资的火车铁轨下方的土方被敌机炸塌,陈东林所在的二连战士们连夜将土填好。但在刚填好土的铁轨上开火车,极难保持平衡,一不小心就有火车侧翻的危险。陈东林凭借其以往的经验,观察铁路后,调整了枕木的方向,并把每一个孔锤牢固。随后他拿出一只哨子,开始指挥火车以时速5公里的速度缓缓通过,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成功抢救出了12节车厢的弹药,得到上级的记功嘉奖。老人还向记者介绍说,那时候敌人的轰炸机经常在上空盘旋,一旦发现铁路就开始实施轰炸。为了躲避敌人的轰炸,就将铁路修到溪水的下面,溪水较浅,在水下20厘米的地方修建铁路就不易被发现。当时修建好水下铁路以后,第一天发了3趟车,第二天发了4趟车,第三天又发了4趟车。正常情况下火车以15公里的时速运行,遇到涨水时,就10公里的时速。很多次,在危难时刻,陈东林老人总是冲在最前面,作为一名铁道兵,时刻以保护铁路、火车、军用物资为己任。“不是不怕死,这些都是国家财产,是宝贵的物资,自己的生命和这些比起来就不那么重要了。” 被问到在朝鲜战场上遇到的生死攸关的时刻,老人缓缓地讲述起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那时的陈东林是铁道兵某部一营三连二排的排长,有一次在执行任务时,遇到了敌机轰炸。一枚炮弹就落在了他和连长的身旁,炸起的尘土将两人埋在了半米深的土下。当时的他还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自己用手一点点把土扒开,爬了出来。但他心中还想着连长,一看四周没人就用手扒土,扒了一会儿,将连长找到了,但是连长已经没有了呼吸。陈东林没有放弃,用手不断拍打着连长的身体,将他吸入的土慢慢拍出,过了一段时间后,连长竟然一口气缓过来了,清醒了。讲起这段往事时,老人的眼睛聚焦在远方的一点,仿佛陷入到了深深的回忆中,他只是轻轻地说道:“我拍拍他的腿,我拍拍他的后背,不停地拍着、拍着……” 陈东林老人还自豪地回忆起自己到北京向周总理汇报工作的情形,在老人十几岁时曾在上海给总理带过路。那次去北京汇报工作,在他的提醒下,总理想起了这段往事,并关心他的生活,鼓励他在新的革命岗位上努力工作。总理是这样说的,老人也一直是这样做的。“虽然下了战场,但我军心还在,我还是一名军人,我应该努力参与国家建设。” 陈东林老人先后参与了安徽凤阳县抗洪、帮助上海第四工程队搬迁、修复铁路改线,参与建设上海最大的有52条线路的铁路编组站等。陈东林老人的妻子詹丽桂说:“他的工作很忙碌,很多人都劝他留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别再这么拼命了,他都不听,只要哪里有需要,他就跑到哪里去。有一次,他工作的地点离家只有五六分钟的路程,他都过家门而不入。但我很理解他,他把铁路真的当成了自己的家。”虽然离开了战场,但作为军人的陈东林老人依旧为祖国建设贡献着一己之力。 陈东林老人于1954年复员,复员后在铁路局工作至退休。说起现在的生活,老人表示满意极了,他说:“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是党培养教育了我,我将永远热爱它!” 记者手记 “老英雄”的战地芳华 这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老英雄值得我们敬佩。一晃多年,曾经血气方刚的钢铁战士变成了影子西斜的老人。 老兵们虽然芳华已逝,但英雄一腔为国为民的热血从未凉却。流逝的是时间,留下的是军人本色和一颗永不褪色的赤胆忠心。 “我是一名抗美援朝译电员” □记者 张翠玲 实习生 姚怡 赵允先于1932年出生于山西一个小村庄,1947年入伍,同年入党。1950年,年仅18岁的他响应国家号召,满腔热血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赵允先回忆道,1950年他刚来到朝鲜的那段时间,就遇到了飞机轰炸。数架飞机在天空盘旋,四周只有不断落下的炸弹和被炸弹激起四散的尘土,亲眼目睹年轻的战友们在此次的轰炸中接连丧命,赵允先万分悲痛。也是在飞机轰炸中,他十分幸运地保住了性命。用他的话说:“自己捡回了一条命。” 当记者问及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任务时,他无比自豪地说:“当年在朝鲜战场上,自己虽然不是冲到最前线打仗的人,却是对军情十分了解的人。他是部队总部的译电员,和首长在一起工作,亦随时都有被轰炸的危险。”记得有一次在跟着总部转移途中,美军十几架飞机从头顶呼啸而过,一颗炸弹落在了队伍的中心,当时走在他身后几十米的战友当场被炸死,他眼睁睁地看着战友离去却无能为力。可战场的残酷根本不允许他悲伤,他只能马上背起负伤的战友冲进山洞躲避空袭。他清晰地记得有位战友的肠子都露了出来,那种惨烈之状令他至今难以忘记。 谈起自己在部队的译电员工作,老人说因为译电员掌握的秘密等级比一般的侦听员高,所以对战士家庭成分及个人要求极高。老人家中共有5个姊妹,他排行老四,家人都是农民。小时候,家里供应赵允先读书,后来他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因为国家对教师的培养很重视,一直要求教学相长并安排教师不断学习,所以在战场上他由于文化程度较高且家庭成分干净,被分到了首长身旁做译电员。开展工作时,两人一组,分开翻译后,再在一起校对。老人说做译电员对个人的逻辑能力、思维能力、文字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允许有任何差错。 1952年,老人回国后,在东海舰队服役并在东海舰队联络部退休。随后来到芷江西,并在这里定居。现已年近九旬的赵允先老人虽有些步履蹒跚,但精神矍铄,思维依旧清晰。他始终怀着一颗爱党、爱国的赤诚之心。他常说:“看到国家越来越强大,自己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真心感谢党和国家对我们参战老兵的厚爱,自己心里有着无尽的感激。”老人平时最爱看的就是央视新闻频道,看到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他由衷地感到高兴。 记者手记 不能忘却的纪念 赵允先老人,是无数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个缩影。他们从祖国出发,跨过鸭绿江,一步步走向战场,纵然知道前方是枪林弹雨,纵然知道这次可能一去不返。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坚持着心中信念,将黑暗挡在身后。 “祖国是什么?当我跨过鸭绿江,我的身后就是祖国。”无数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用自己的生命赢来了最终的胜利。凯旋时,不求功名与荣华,默默在祖国需要自己的地方,贡献一己之力。 70周年,时光荏苒,那些为祖国和人民而战的英雄儿女,我们永远铭记!今天,让我们向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勿忘历史!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