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芷江记忆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弄堂深处的非遗

编者按:2020年5月9日,上海市委“四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举行。市委书记、市委“四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李强主持会议并指出,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是市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重要部署。

结合全市正在开展的“四史”学习教育,本报推出《芷江记忆》栏目,带你走进芷江西历史建筑、文化名片和社区景点,聆听芷江西的历史故事,记录芷江人共同走过的集体记忆。

本期,我们走进位于南山路弄堂一隅的曹素功墨厂,了解“弄堂小厂”的笔墨文心。

□记者 张翠玲 实习生 姚怡

在芷江西,洪南山宅旧改地块是去年街道拉开的多个旧改基地之一。这一带的居民们告别旧居,纷纷圆上了新居梦。而该地块内有个曹素功墨厂,深藏于南山路一隅,就要搬迁了。深秋时节,记者前去探访,走进窄小的弄堂巷道,一边是旧房拆除后留下来堆砌待运的碎石砖瓦,另一边是一幢老旧厂房,墙面斑驳,门头青瓦飞檐,颇有年代感。

深藏弄堂

别看这“弄堂小厂”毫不起眼,却藏有两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和“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这里也是上海市两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之一。

曹素功制墨技艺以创始人“曹素功”命名。据悉,曹素功自嘉庆年间开始进宫制墨。到了乾隆年间,他就派人到北京根据圆明园的场景去绘画,一共绘制了45幅画,即“御园图”,再根据这45幅“御园图”去制墨。这套墨在中国近代史上非常有名,每一锭墨都反映了圆明园的一个场景。虽然圆明园的亭台楼阁都付之一炬,但这些场景却留到了曹素功的墨模上。上海墨厂厂长、中国文房四宝制墨艺术大师、曹素功制墨技艺第十五代传人徐明介绍说:“平时这些墨模仅用于‘保护性生产’,即通过生产,让制作技艺得以流传,也滋润墨模本身,防止其干裂损毁。”

墨海钩沉

清朝顺治三年,曹素功墨庄由歙州迁至上海,从开业至今,绵延近400年,先后创建了“紫玉光”“光琛”“天瑞”“千秋光”等书画名墨和“豹囊丛赏”“古钱”等集锦套墨,产品畅销日本和东南亚等地。

“曹素功墨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这制墨的过程中,墨模选用的是珍贵的石楠木,吸收水分能力强,且坚硬不易损坏。”徐明介绍道。数百年来,厂里积累的各种木刻墨模共有万余副,按种类分存在储藏室中,而目前最早的墨模则是明代程君房的墨模,“这可以说是曹素功最大的一笔财富,曹素功传世墨模抢救性保护工程已成为上海市非遗保护的典型。”

曹素功七八九世孙期间,频有兵变,九世孙曹端友着手重振家业,从苏州迁到上海,在小东门附近开了一家墨店,以店带工继续制墨。

自上海开埠以来,一批来自浙江、江苏、安徽的画家集中到上海,画风与本地画家相结合,形成了海派书画的流派。此时,曹素功墨也进入了上海,和海派书画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与海派书画家钱惠安、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等大家一起切磋,交流如何提高墨的肌理效果,使墨性的发挥达到艺术上的最佳效果。故而在制墨的配方、质地包括墨块的造型方面,曹素功墨都有了更上一层的飞跃。

文人墨客当中一直传承着定制墨的传统,左宗棠、林则徐、李鸿章等历史名人都因曾经定制过墨而留下了墨模。每一副墨锭的背后,是一桩桩文人雅事。上世纪30年代起,梅兰芳与吴昌硕等大师交往甚密。受他们的影响,去美国纽约演出前,梅兰芳向曹素功定制了一批墨锭,一套四锭,刻有梅兰芳亲笔所绘的梅花和书法,作为礼品送给大洋彼岸的粉丝。

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成立了上海墨厂。上海墨厂是一厂两名,一个名字是“上海墨厂”,另一个是徽式“曹素功”墨厂,这是国内唯一的一厂两名,开了先例。

口传心授

记者走进制墨厂房,映入眼帘的是漆黑的地面,漆黑的工具,甚至制墨人身上的衣服有些地方也是黑的,已经看不清原色。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童依军正在修剪墨锭,8斤的锤墨大锤在他手中高举轻落,一手持锤,一手搓墨,墨料在他的手下温润有光泽,散发出淡淡的墨香。“硬配锤击法”是制成优质墨锭所需要的独特工艺,铁锤反复捶打,直至把墨料捶打成细糯均匀的状态,再细揉搓收,制成墨条,放进石楠木制作的墨模里精压成型,然后每天翻晾,根据墨锭的分量大小,经过4到12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自然晾干。

徐明师从国家非遗传承人鲁建庆、上海市非遗传承人李光雨两位大师,十多年前将制墨技艺传给了童依军等年轻一辈。6名国家级非遗大师、12位上海非遗传承人,使流传近400年的技艺延续至今,形成了从最高端到最普通的传承梯队体系。据了解,现在,厂里百分之九十的员工都是70后80后,制墨技艺在大师的口传心授下代代相传,墨迹不曾褪色。“制墨是手工技艺,只能靠师傅口传心授,至于徒弟学成什么样,三分靠学,七分靠悟、靠练,还要耐得住寂寞。”徐明举了个例子,“比如说搓墨,最早的学徒是学习揉搓一两墨、熟练后才能学习揉搓二两,随后是三两墨,以此类推,后来我做到了揉搓两斤四两墨。揉搓两斤四两时也要一口气连着的,不能断,难度很高。”

墨锭制作工艺分为点烟、蒸胶、和料、制墨、翻晾、描金等多个步骤。古法制墨,工艺繁复,技术要求严格,也非常消耗人工。传统制墨人讲求“轻胶十万杵”,难道是要捶打十万下吗?徐明解释说:“‘十万杵’讲的是制作工艺,而不是真正的十万下捶打。”他表示,胶轻才能杵得透,只有这样烟料和胶才能完全地融合,才能坚如石如玉,一点如漆,才能达到墨工追求手艺上的极限,“你的手艺决定了你的墨坯的软硬度,并不是你想做多硬就能做出来的,它是通过时间来磨练的。”

手艺活离不开手,记者特别关注了童依军的手,这是一双制墨二十多年的手,掌心有细细密密的墨点,点点如星光,“封印”在皮肤里,墨点泛着微微的蓝光。“选择了制墨就是选择了寂寞,因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手工技艺,需要的是静气与熟练的手艺,而不是快节奏的现代工业就可以替代的。”说罢,徐明笑着向记者介绍了一群年轻的墨工,他说:“你看,他们都是我的师弟以及徒弟。每个人都得跟师傅学五六年才能出师。我们这里也不是靠工资留人的,都是靠人性化管理和有温度的非遗传承吸引他们。所幸人员流动性不大,不出意外,他们一般都能做到退休。当然,能留下来的师傅都是手艺一流的,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面对外界的发展与诱惑,墨工们选择了坚守与传承。

笔墨文心

而工厂中的另一项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同曹素功墨一样,创设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50余年历史。其技艺以生产狼毫书画笔、狼毫水笔著称,清末著名海上书法家李瑞清曾赞誉:“海上制笔者,无逾周虎臣”。

谈及周虎臣与曹素功的关系,国家非遗传承人、周虎臣毛笔制作第十一代传承人、中国文房四宝毛笔工艺大师吴庆春告诉记者,“要写字就要用到笔和墨。周虎臣是从江西到苏州再到上海的,曹素功是从安徽到苏州再到上海的。在上世纪90年代,周虎臣和曹素功两个厂强强联合组成新的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这样企业拥有了文房四宝中的两宝。”

虽然是一支小小的毛笔,其制作工序却有72道,即使传承至今有些工序被合并在了一起,但整体的工艺技艺还是被严谨地保留了下来。“周虎臣的毛笔全是手工制作,一点机械化也没有,”吴庆春如是说。

随着“曹素功”迁址计划的逐步推进,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中的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明和吴庆春也道出了对芷江西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他们曾经与这里的居民都建立了良好的友谊。这些年来,厂里的许多员工也选择在芷江西这个烟火气和人情味十足的地方安了家。“去年,洪南山宅地块集中搬迁时,有好些居民前来跟我们道别。”

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对芷江西居民进行了回礼。他们以曹素功墨和周虎臣笔及“定制”的书法作品相赠,饱含深情。其中,得知有位居民的小孩2020年要考学,吴庆春就在周虎臣毛笔的笔杆上刻了“志存高远”相送,心意满满。还有一位居民拿到拆迁款后,把新房买到了彭浦新村,得知她家从原来的2楼搬进了新房的3楼,吴庆春就写了“更上一层楼”的书法作品相赠,寓意美好。

谈及未来,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表示:“我们要继续高举国家级非遗的两面旗帜,做强做大笔、墨领军品牌,促进文化繁荣。同时,也希望一改原先弄堂小厂的面貌,做集生产、展示、旅游、研究四大功能于一身的文化品牌。到时候可以给青少年提供参观、观赏的场所,让他们学习到文房四宝中笔、墨的制作,体会中国人真正的文墨与文心。”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芷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