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策划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挖掘平凡的力量——“泗塘星探”和张庙优秀文艺团队

前言

以文惠民如春雨,以文惠城润无声。在张庙,公共客厅、社区文化中心星罗棋布;群众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各尽所能;大型文化活动、街道社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从城市到社区、从舞台到家门,张庙公共文化魅力不断辐射,让基层群众享受精神盛宴,也为城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张庙有哪些优秀的文艺团队及其“幕后推手”吧。

“泗塘星探”--郑传如

12月2日,泗塘公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辞旧迎新优秀歌手演唱会”,这是郑传如今年组织的第六次文艺演出。不同于其他阿姨爷叔喜欢下棋、广场舞等兴趣,今年已经69岁的他独独钟意的居然是组织和策划文艺活动,而每次活动的时长短则2个钟头,长则4个小时,除了前期组织,寻找文艺团队,他还身兼主持、“舞台总监”等多职,“就是喜欢这个,没办法。”郑传如无奈地笑道。

他有强大的组织力

活动无大小,喜欢热闹是人的天性,但真正叫一个人去组织策划一场活动,恐怕没有多少人会乐意,但郑传如从来甘之如饴。一个活动策划者需要拥有强大组织力,这点从他重新找回“五六七八”的昔日同窗就能略窥一二。

2006年,郑传如结束插队生涯,从安徽回到上海,和他一起归来的还有一本早已泛黄的通讯录,通讯录上记载着59个熟悉的名字——这些都是和他一样,当初在五原中学六七届8班上学的同学。

时间拨回到1966年,彼时郑传如正上初二,日常点名、上课喊起立都由担任班长的他负责。他还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下乡劳动,“那时候我们到农村去劳动锻炼半个月,都是才十几岁的少年,不会烧,不会弄,但大家都很团结,专门有人负责买菜、烧饭。”与此同时,“文革”来了,初二下半学期开始,同学们陆陆续续响应号召,奔赴农村,聚散匆匆,他们甚至没有留下一张集体的合影。尽管郑传如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间不过短短的两年,但这一生仅一回的青春校园时光仍然在他们心中留下了美好且宝贵的记忆。每每翻开这本通讯录,当年在学校生活的种种都不禁涌上心头,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要让昔日的同学再度聚首一堂。

从2015年开始,郑传如就开始了他寻找同学们的行动,从一个到三个,从六个到十个,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个离散多年的小集体开始重新汇集,聚首的他们将同学群取了一个亲切的昵称——“五六七八”。如今,“五六七八”已经找到了40多位伙伴,还有12名同学尚未归队,这也成了郑传如始终牵挂的一块心病,为此他不惜找到教育电视台的《帮女郎》节目,虽然到最后,只找到一位离世的女同学,剩余的11名同学仍然杳无音信,但他始终未曾放弃。

每年一聚的“五六七八”是他这个老班长亲力亲为找地方、安排时间,当两鬓斑白的同学们济济一堂,谈笑间,仿佛回到了他们驰骋青春的少年时,“还要聚,能够当同学也是一种缘分,更何况我们这种离散半生的,更珍惜这种同学情谊。”

他有一双慧眼

1994年5月,泗塘公园正式开园。对于在张庙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年人来说,公园俨然成了他们的后花园,遛鸟的人把鸟笼挂在枝丫上,便跑去组个三两棋局是再正常不过,看客围了一圈又一圈。久而久之,泗塘公园聚集了更多“同道中人”,合唱、美声、越剧、现代舞……这一切,郑传如都看在眼里,主动上前结交领队,打入团队内部,广泛交流兴趣,成了他的日常。

2017年,郑传如偶然看到了在泗塘公园举办文艺展演的虎林园文艺团队,这使他也萌生了举办一场文艺演出的想法,“既然文艺队伍这么多,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呢?”想到了就去做,他开始正式筹办张庙第一场“民间”文艺演出,同时他还将举办地从公园搬到了意义特殊的张庙敬老院,为那里的老人带来了久违的热闹。整场文艺演出不仅有帅气的电子管手,还有盲人萨克斯手,敲鼓拉琴两不误的配乐师,当《谁不说俺家乡好》熟悉的旋律响起,老人们轻轻附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泗塘公园,郑传如还会将目光转向泗塘篮球公园,在那里,他也发掘了不少优秀的文艺队伍,只要“郑老师”组织活动,他们通常都会一呼百应,“我们只参加郑老师组织的,其他地方叫我们表演,我们都不去的。”汤迎红马甲萨克斯公益演出队领队施惠娟说道。当然,也不是每个文艺队伍都会卖郑传如面子,但只要打进团队内部,他就有信心把他们捻成一股绳,就像原本已经接近散伙的口琴队,便是在他和其他成员的努力下重新聚在了一起。

每组织一次文艺展演,郑传如先要去公安局备案,然后才能坐下来定定心心来策划,安排表演顺序,同类节目要穿插放,联系乐手,最好民乐、西洋乐都要有,这个文艺队伍上次表演过了,要换另一个……大型文艺演出,郑传如还会组织文艺团队进行彩排。“大家都是看在我的面子上才挤出时间来的,有的甚至是从顾村跑过来的,那我总归也要意思意思的。”这笔“意思”虽然不多,但他从来不吝啬自己的心意。

今年春节前,郑传如第二次组织文艺团队去张庙敬老院进行义演,这次他的节目单上足足有26个节目,热心公益的刘金保从桃浦赶来,萨克斯高手潘正惠从淞南赶来,当吉他手敲起非洲鼓,80多岁的彭老献唱《红星照我去战斗》,业余的他们拿出专业的水准时,你知道,他们是认真的,认真对待每一次演奏,认真对待每一个舞台和观众。

他有一颗感恩的心

郑传如深知每次组织活动的不易,在给记者的感谢名单中,他写了长长的一串名字:蒋寒冰老师,感谢她在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演出上带病坚持工作,参与组织协调,肩负主持人的重担;王霞云老师,感谢她两次积极组团,带朋友为郑传如寻找老同学上节目加油助威;感谢曾经给予帮助的有心人,牛大宝、刘建国、阿牛、海军、美玫、李荣生、左元亮等;感谢各位表演嘉宾,从芷江赶来的口琴演奏者胡贤强,从庙行赶来的笛子演奏者辰笛,表演者何文伟……“正是因为他们的支持,文艺演出才弄得起来。”

郑传如坚信,每一次文艺演出都有意义。多数文艺队伍都没有自己的室内活动场地,因而每次演出就是最好的练习机会。偶尔合唱人数不够时,他也会上台“救场”,偶尔有突发情况时,他就是在底下总控全场的人。

郑传如说,自己的进步空间还很大,虎林园文艺团队永远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在以后的日子里,他还会继续组织,继续策划,希望每一次的演出都比上一次进步一点点,希望能走出“泗塘圈”,在宝山更多舞台展示张庙人的风采。

让我们为这些优秀的文艺团队点赞!

汤迎红马甲萨克斯公益演出队

汤迎红马甲萨克斯公益演出队是由汤迎一手带起来的队伍。汤迎,上海轻音乐团萨克斯首席,荣获上海第十届文广演艺之星。演出队成员多为“半路出家”的退休人员,每个周末,他们或骑车一个多小时,或倒几路地铁聚集到沪太路的尊木汇广场上,若不是手里的那支萨克斯,你不会多看这些路人一眼,可一旦他们吹起萨克斯,无数路人都会为他们驻足。

自一次偶然的契机后,汤迎接触了越来越多的萨克斯爱好者,大多都是中老年人,业余却刻苦,露天公园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不间断。然而,虽“曲不离口”却无多少长进,这让汤迎看着心疼:“他们吹的方法不科学,许多都是业余教业余,越学越离谱。还有的被那些有名无实的江湖‘老师’,骗着买了昂贵却不值价的乐器。”于是,他决定自己免费来教,就当推广萨克斯艺术,这决定看似兴之所至,却是一副不轻的担子。此后,汤迎再也没有礼拜天,从大宁公园、甘泉公园到松江华亭湖公园:“基本周日早上8点开始上课,教着教着就日落西山了。”开始只是四五个人的小团体,半年间,就“聚众”百来号人,成了浩浩荡荡萨克斯大部队。带着一群爷叔阿姨吹萨克斯,自然有人不理解:“差着半个世纪的代沟呢!”汤迎并不介意:“中老年人也有追求理想的权利,他们热爱萨克斯,就是我的同好,年龄什么不重要。我们虽然现在年轻,将来也是要老的,老有所乐才能越活越年轻。”

施惠娟是汤迎红马甲萨克斯公益演出队的领队,是她最初和郑传如牵线搭桥的。“基本上文艺团队都是在泗塘公园和郑老师认识的,后来熟了,郑老师邀请我们去义演,本来我们也是公益队伍,正好碰到一块儿了。”

迄今,汤迎红马甲萨克斯公益演出队已在张庙、天山等多地参加过演出。

的士管乐队

的士管乐队是由泗塘的出租车驾驶员自行组织的一支队伍,现有小号手、长号、中音号、萨克斯、长笛等奏乐手。成立迄今,的士管乐队服务于社会、活跃于基层,通过认真排练、刻苦训练,演奏水平逐步精进,先后参加过上海市行业协会颁奖演出、上海电视台老有腔调节目展演,获得一致好评,于今年建国70周年知青优秀节目展演中获第八名。

的士管乐队成立至今,全团乐手在苦练基本功的基础上,点点滴滴的观察学习,现已被上海交通协会评为优秀文艺队伍和学雷锋精神文明团队,义务参加街道侨联统战、养老等公益演出,足迹遍布大街小巷。

“我们都是没有基础的,从一开始拿着乐器都吹不响,然后到自己能吹基本的音阶再到自己能吹自己的声部,然后我们团队协作可以完成现在五六个小乐曲。大家在一起排练都是非常高兴的,其实我们平时都是自己带自己的科目,几乎没有一起团队协作的机会,这个乐队拉近了成员与成员之间的距离。”

星之梦舞蹈团

星之梦舞蹈团成立于2017年4月,陈月星为创始人兼队长。民族舞是星之梦舞蹈团的特色,《北京的金山上》是拿手节目。虽成立才两年时间,星之梦舞蹈团所获荣誉已不胜枚举:2018年9月,获广场舞大赛宝山赛区初赛第一名,复赛第二名;同年10月,获济爱杯广场舞大赛上海赛区“优秀演出奖”。今年5月24日是星之梦舞蹈团第一次参加郑传如组织的文艺演出。

星之梦舞蹈团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一大群有梦想的老年人,在他们的人生已经走过大半的时候,又用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再一次点亮生命的余晖。陈月星带领的舞蹈团每天都会在公园练舞,她们把自己编排的舞蹈跳给观众看,心里美滋滋的。谈起舞蹈团姐妹们的变化,她说:“过去,我们这代人干啥都怕人笑话。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辜负美好时光,要开心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来这里跳舞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家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特别开心。”

吉他“老克勒”夫妇

杨荣和郑传如是老相识,一次偶然的合影拍照让二人结识。杨荣喜好吉他已有20年,妻子高亚宜也是知名麦霸。杨荣夫妇在顾村经营着一家卡拉OK,每次郑传如在微信群里作文艺演出的通知时,杨荣夫妇都愿意早早结束营业,千里迢迢从顾村赶来。此次他们也在文艺演出中奉献了《梦中的额吉》等经典民谣。此外,杨荣夫妇也十分热衷于传帮带,指导音乐爱好的青少年们各类乐器,帮助他们在各种演出中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泗塘篮球公园歌友会

泗塘篮球公园歌友会是由季永年一手带起来的队伍。季永年,专业团队首席小提琴师,钢琴、手风琴也得心应手,从2011年就在泗塘公园、蓝球公园活动,热情热心、无私无怨,为张庙地区群文艺播下良种,培育了许多演奏歌唱人才。星星之火现已燎原,现蓝球公园在群主薛炳泉和琴师司海根、牛大宝共同努力下已成为一支生动活泼的核心文艺团队,受众超500人。

今年10月3日,篮球公园歌友会于泗塘公园举办了专场汇报演出,博得了阵阵掌声。歌友会的主要成员都是辖区的中老年歌舞爱好者们,他们在舞台上绽放着中老年人的光彩,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辖区居民积极加入他们,为张庙的居民文化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荷塘民乐队

在张庙有这样一群退休老人,他们怀着对音乐的热爱,聚在一起,共同学习音乐,成立了荷塘民乐队,用美妙的乐曲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也奏出对祖国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荷塘民乐队现有十余位成员,掌握唢呐、大提琴、电子琴、电吉他、二胡、中阮等十几种乐器,许多队员还有不俗的唱功。在队长王永豪的带领下,荷塘民乐队不光为社区居民带来精彩的文艺演出,还会同郑传如组织的文艺演出一道,给老人们送去温暖。

民乐队的队内气氛非常好,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只要有空闲时间,大家就会来到聚集到一起进行切磋讨论,有说有笑,十分热闹。但每到集体排练时,成员们就分外严肃,认真对待。王永豪表示,只要自己身体条件允许,一定会坚持带着民乐队走下去,也希望更多喜欢音乐的人能加入进来,让民乐队发展得越来越好。

圆圈圈水兵舞团

圆圈圈水兵舞团成立于2016年,陈月明为创始人,现有成员80余人,《我爱你,中国》是拿手节目。水兵舞原来是美国军舰上水兵跳的一种舞蹈,最开始是两位男士对跳,随着美国海军的远征,水兵舞也被带到了世界各地,并成为男女对跳的一种舞蹈。水兵舞采用迪斯科Disco这样快节奏的音乐,跳起来轻松活泼,更加欢快。酷酷的大墨镜、独特的船帽、脖颈间的丝巾、帅气的短款上衣、男士的裤子、女士的短裙、整齐的靴子,一套迷彩系列穿在身上更显得人精神、年轻,配上水兵舞干净利索的动作,英姿飒爽、刚柔并济,分外好看。

旋转、跳跃,跟着音乐的节拍,双人对跳的舞群时而动作整齐划一,时而又各有创新。“大家虽然不是真正的‘水兵’,但对于‘水兵舞’都有一种特别的偏爱,相比广场舞,水兵舞运动量就大了不少,跳起来轻松活泼,富有朝气。”

如今,圆圈圈水兵舞团以水兵舞为基础,糅合了交谊舞、广场舞、拉丁舞等各派所长,根据广场舞的特点精心编排而成,既有民族舞的欢快活泼,又有桑巴舞的奔放。

“文艺演出有什么稀奇的?”这是我接到12月2日泗塘公园文艺展演消息后的第一个想法。

深秋的泗塘公园,金黄色的银杏叶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格外美丽,聚集在公园的多是老人。刚走进公园,就能听到一首热辣的舞曲,走近一看,竟是一群阿姨在练舞。阳光虽正好,但毕竟已是秋冬,阿姨身着短裙,戴着白手套,穿着如此前卫,跳的舞种也是热情无比。更令我惊讶的是,在之后的文艺展演上,竟重新看到了这支“年轻”的队伍。

泗塘公园的舞台不大,郑传如组织的“优秀歌手演唱会”就在这里举行。初看会觉得甚是简陋,演出的横幅都没有悬挂,表演人员就在舞台一侧换装,音响中途没电,甚至演出中间还有人以“扰民”为由上来“砸场子”,但就是这样一场演出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仪式感。

演出前,郑传如会拿出手写的主持稿,一字一句地感谢到场的嘉宾和媒体,节目名单清清楚楚,哪个节目,由谁表演;两个节目中间,一定会有主持上来播报节目名称;跳舞的阿姨会仔细帮同伴整理好服装,独唱的阿姨会特意换上一身旗袍;舞台一侧还有电子琴手、鼓手、吉他手,无一例外都是“老克勒”,有腔调极了;无论台下观众是熙熙攘攘抑或门可罗雀,都不会影响台上的表演,很难想象这样一场“民间”演出竟会是如此的认真。

郑传如和他挖掘的文艺团队多数都是在泗塘公园进行演出的。我曾问郑老师,为何对组织演出如此热衷。他说,公园里的老年人懒洋洋坐在靠椅上也是没劲,那还不如看看表演,“人少没关系,我们自己开心就好。”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张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