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版面概览

下一版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人民城市”,呼唤奋勇前进的力量!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地区合作交流的龙头,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承担着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要求和时代使命。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超大城市治理模式,更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近日,“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采访团队来到上海,感受“沪”速发展。在张庙街道,团队来到通河四村公共客厅,感受了一番人与人之间的零距离。

“陆书记,我刚在这里取完药。一会儿带着外孙来上课啊。”一位老大爷在通河四村社区居民公共客厅门口,同通河四村党总支书记陆红彬热情地打起招呼。

通河四村位于张庙街道,有2600多户居民,60岁以上老人占比接近30%。

“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在我们的公共客厅,老年人不用出小区就可以测血压、血糖,并备有老年人的常用药。老年人到这里跟全科医生咨询、拉家常已经成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陆红彬介绍说,“公共客厅启动到现在非常受欢迎,已经成为居民们的‘第二个家’,特别是老年人觉得到公共客厅来活动,非常方便和舒适,幸福指数都提高了。”

通河四村社区居民公共客厅包含一站式综合办事服务大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老所、亲子活动室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助老、助幼、助医等各项公共服务。通河四村公共客厅还成立了“未来人民之家”,引入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生活、人工智能+居家、人工智能+服务等人工智能元素,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实现社区服务智能化,是上海首个人工智能进社区的项目。

作为较早建成的成熟社区,张庙街道目前面临着“老、旧”两大突出矛盾。近日,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陆洪兴接受人民网特约采访,聚焦两大突出矛盾逐一作出解答。

张庙街道是人口密度高、老龄化程度高、弱势群体聚集度高的老社区,截至目前,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5.29万人,占街道户籍人数的48%,其中,70岁以上老人20407人(占街道老年人口的38%),独居老人2515人,百岁老人24人。随着时间推进,老年人还将日益增多。老年人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街道要应对的老龄化挑战非常严峻。对此,陆洪兴表示:“为老服务、养老问题,没有远虑、必有近忧。面对社区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我们需要立足张庙实际,挖潜增能,科学规划,创新管理,不断完善为老服务体系,织密养老保障安全网,逐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让辖区的每个老人都能安享晚年。”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旧住房成套改造是提高居民居住质量、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途径。就宝山区来说,张庙街道旧改工作任务量最大、涉及面最广、影响居民最多,旧改被称为张庙街道“最大的民生”。近几年,张庙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始终把旧改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从2008年以来,我们将旧改工作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目前正在推进泗塘一村2号地块二期和4号地块,以及下一步打算推进的泗塘一村3号地块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艰难,我们越要增强负重涉远、闯关夺隘的意识,越要有这份勇气和信心,用更大的力度、更新的思路、更实的措施,在强化党建引领、加强街区联动、完善工作保障、细化群众工作等方面聚焦用力,把旧改工作这幅民生蓝图绘到底,兑现向泗塘一村居民作出的庄严承诺。”陆洪兴表示。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不忘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上海以“绣花”般精细治理,“绣”出老百姓生活熨帖的线脚,“绣”出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品牌。

立足群众需求,把群众的需求和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张庙街道始终把解决张庙“老、旧”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方位推进旧住房成套改造和为老服务工作。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张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