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璐迪 7月1日,备受关注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面对这一垃圾分类的“最严”标准,许多小区的物业都是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办。然而长风二村的长风高层物业经理沈慧亭却显得从容不迫。“垃圾分类没有什么诀窍可谈,我们没有前车之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坚信,只要用心,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可以做好。”得益于自身的严谨细致和小区此前打下的良好基础,在垃圾分类的工作上沈慧亭可以说是“先人一步”。 想方设法 从源头找到“病症” 别看现在的沈慧亭一脸轻松,可刚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时候,她也是困难重重。长风高层是上海市最早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的几个小区之一,在今年1月1日就正式成为了首批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除了自身的压力外,更多的压力来自于外界,毕竟我们小区是试点,大家都盯着我们呢!” 那时候垃圾分类工作刚起步,许多居民缺乏分类意识。为了尽可能不增加居民的负担,长风高层物业在每幢居民楼下均设有一个不需定时投放的两分类垃圾桶。尽管如此,垃圾乱扔的现象依然得不到改善,经常会看到垃圾桶外堆着好几包垃圾。 为了查清这些垃圾的“源头”,小区保安监控室成了沈慧亭的“办公室”,她经常为了查清一包垃圾到底是谁丢的,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有时候真有种自己像民警在破案一样的错觉”。沈慧亭通过监控提供的信息对应到个人,三番五次上门劝说,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这些居民意识到自身的陋习,签署了践行分类的承诺书。 建立志愿者队伍开好分类“良方” 有了前期的铺垫,物业决定对垃圾分类进行定点定时管理:撤掉之前居民楼下的两分类垃圾桶,在小区3号楼新建一个垃圾厢房,并详细规定了每天投放垃圾的时间。 面对这一“更高标准”,沈慧亭又多了一丝担忧:“其实最担心的还是厢房关闭之后还有居民乱扔垃圾。”果不其然,她猜中了。新规实施的第一周,每天厢房关闭之后外面都堆满了垃圾。沈慧亭逐渐意识到,光靠嘴上劝说作用并不大,还是得亲力亲为。于是,一支由居委干部、退休党员、楼组长以及保洁人员共同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诞生了。 通过每天坚持身体力行监督和指导居民分类,沈慧亭不仅积攒了良好的口碑,还调动起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家住2号楼的一位居民,把垃圾“拖”着投放,把地上弄得全是污水,通过志愿者一次次地耐心劝说,这位居民及时改正,还主动帮助其他居民进行分类。 此外,针对小区内行动不便的5户独居老人,她专门组织保洁人员成立了一支接到电话随叫随到的服务队,负责帮老人义务代收垃圾。沈慧亭的“小妙招”,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健全运作机制注重巩固“治疗” 时间来到7月1日,垃圾分类正式实施,这个在很多小区物业看来是“开始答卷”的日子,沈慧亭却把它视作“验收成果”的时刻。经过半年来的积淀,长风高层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良好的垃圾分类运作机制。 目前,小区内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垃圾分类站点,同时还设有一处普及环境保护的驿站以及存放可回收垃圾的空间,通过不断地动员宣传,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得到了逐步提升。“现在垃圾厢房关闭之后,门口原先零零散散的垃圾也不见了。”居民自觉性的提高让沈慧亭由衷高兴,也让她的工作“省了不少心”。“垃圾分类是件琐碎而细微的事情,靠的是平常点点滴滴的积累,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是不行的。”采访中,沈慧亭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长风二村小区从一个个小目标出发逐步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据悉,在今年年初,为了让居民更好地养成垃圾分类习惯,长风高层物业在小区内设置2个干湿垃圾投放点位和1个定时定点投放点位。每个点位都安排了4位志愿者进行宣导,其中定时定点投放点位还安排了2位保洁员、1位保安和1位管理员来协助分类,效果甚佳。 自7月1日新规实施以来,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步入正轨,根据实际情况,小区仅保留了一个定时定点垃圾投放点位,并配有2位保洁员、1位保安、1位管理员以及1位志愿者。垃圾投放点位和人员的锐减体现了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更体现了小区居民文明素质产生“质的飞跃”。 对于未来的打算,沈慧亭表示起步早不代表领先多:“现在我们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只能说刚刚步入正轨,接下去要想办法‘提速’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