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银锄泛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3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长风回忆录

长风这位老兵不仅参加过开国大典,还曾两次“进藏”完成情报联络工作

1954年,王作彬第二次进藏后回北京
1950年,王作彬第一次进藏在甘孜留影

人物小传

王作彬

1930年生,河北卢龙县人。1945年(15岁)参军,1948年(18岁)入党。为中共社会部(情报部)李克农麾下情报员,任华北社会部电台台长,先后参与石家庄战役、清风店战役、晋察冀战役、天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重庆、成都、西昌等战役的情报工作。1950年至1953年两次进藏。1956年转业到地方,先后参与中央无线电研究所、1057工厂、1027研究所、1051研究所、1050研究所的创建和改建工作。1985年底退居二线。1991年离休,为副局级干部。

文 朱惠兴(长风四村)

“长风三村有一位曾参加过开国大典的老人,你愿意拜访吗?”长风三村离退休干部学习小组副组长杨军浩向我问道。“好啊。当然愿意。能参加开国大典的,一定有动人故事。”我欣然答应。

老人叫王作彬,不久前,在长风公园门口摔了一跤,被送往医院,好在无大碍。经预约,我拜访了这位老人,长风三村居委会书记顾辰晨随同看望。不谈不知道,一谈吃一惊。这位老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李克农麾下的电台通讯兵。

在天安门城楼前见证开国大典

回忆开国大典,王作彬说:“1949年10月1日,我和中共中央机关(对外称劳动大学)人员,在天安门西侧、中山公园南边的长安街边参加开国大典。听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看毛主席升起第一面国旗,感受游行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见毛主席挥帽向群众高呼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集会群众在灯火辉煌和信号弹的照明下散去,那时的我心潮澎湃,对自己说一定要牢记使命,继承传统,奋斗终生。”

两次“进藏”  圆满完成情报联络工作

1950年1月,中央军委二部决定派遣解放康藏情报站。该站由两名团级干部带队,带电台共10人,王作彬负责电台工作。此时医生发现王作彬有心脏病,但王作彬觉得任务光荣,加上年轻气盛,未和医生讲明被派遣进藏,并向领导瞒了病情,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临行前,李克农接见情报站全体人员,嘱咐大家要团结,要尊重进藏领导,要注意政策。军委派专机(运输机)把他们送到重庆,编入十八军,称十八军统战部。

在去成都的路上,一行人遇到武装土匪拦路。有一位排长在与土匪激战中牺牲。到了成都,因匪患严重,十八军决定推迟三个月进藏,就地剿匪。1950年4月,情报站成员乘车到达雅安,之后驮骡前进,跨越二郎山。王作彬帮助战友捎带步枪(本人佩戴手枪)押队。二郎山西侧阴雨连连,八十里山路困难重重,雨衣笨重,雨水灌满鞋子,人困打盹,行进中会不知不觉地站立睡着。终于在艰难中到山顶,住了一夜,第二天天晴,下山到泸定,乘牛皮船,渡大渡河。大渡河水流湍急(流速每秒7到11米),从上船到靠岸被下冲1000米,需再步行登山两天后到达康定。王作彬参加了十八军前方指挥部进行高原生活训练,向五名懂汉语的藏族青年干部(后随行)学藏语。为适应远距离通信的需要,王作彬改装电台,缩短线圈,拆下一些电容器片子,以达到提高频率的作用(后发挥重大作用)。

1951年6月,由十八军副政委王其梅率领和平解放西藏先遣队(一个警卫连、一个小文工团和统战部全体计200余人),翻越了5500米高的瓦河山(山顶长数千米)和6100米高的丹达山。每到宿营地,王作彬和翻译就会到藏民帐篷向藏民宣传,许多词汇藏民听不懂,要用靠手势比划。队伍过了怒江、澜沧江、嘉里高原、“四步一回头”缺氧山,终于到了拉萨平原,途中还有一位战士发心脏病牺牲。队伍整装入城,先遣队完成任务,时间定格在1951年9月9日。

虽然签订了协议,但仍有反动势力的阻碍,此时十八军大功率电台、从青海派入的电台、中央代表从北京带来的电台,都不能联络中央,只有王作彬改装过的电台能与中央畅通联络,故王作彬被调往中央代表处与中央联络。

1952年秋,西藏赴京代表团成立。统战部处长徐淡庐与任副团长带队,王作彬任徐淡庐的秘书。代表团乘飞机经印度、新加坡、中国香港到北京后,全体人员参加了周总理举办的国宴。

1953年,西藏代表团转道海外返回拉萨。原先派王作彬进藏的一位处长,本想把王作彬留在北京。但是,徐淡庐和王作彬在离开拉萨时,曾对留在拉萨工作的战友有一个保证:仍返回拉萨。于是,王作彬又从内陆第二次进藏。1953年5月至1953年11月,在拉萨的联络处完成使命。1954年1月,王作彬回到北京。

笔者后记

王作彬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认真。他准备了长长的文字记录稿。在这些文字记录稿里,我感受到了老人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1950年代初期的两次进藏,是需要勇气和担当的。王作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荣立了三等功。这两次进藏,也为他的人生故事增添传奇色彩。“你住在怒江路边,你还记得怒江的汹涌吗?”我问。“记得。”岂止是怒江,一路到拉萨的艰辛,王作彬至今依然记得。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