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银锄泛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3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生活札记

“响板”

文 吴畏(大华清水湾)

“响板”,这是昆山人对大嗓门者的一种俗称,我在昆山工作多年,就是这样的一名“响板”。

记得刚到昆山任教时,在西寺弄县职工学校教高中政治补习课,而那时家就住在近旁的琅环里党校宿舍。一次太太有急事来找,她说一到学校大门口,就能循着我的讲课声摸到所在的教室了!当然,我的大嗓门并不止于授课,熟悉的人都知道,无论是日常交谈或是通电话,我绝对堪称高分贝,有朋友甚至戏称:接听你的电话,我的耳膜也会震得频频作痛!但是,究竟这一大嗓门的习惯从何时起,我的记忆已经不太清楚了,也许是“好为人师”的天性使然,或者是在西双版纳插队、工作的那十多年的经历造成。因为那时候“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田间地头、林中小道,甚至隔着一条河、一道山梁,要找个人,或是招呼啥事情,“休息喽”“收工了”或“×××,你在哪里”,都是靠吼一嗓子来解决问题的。

中国人喜欢热闹,人声鼎沸,是常态,在公共场所,在公交车上,放开喉咙接听电话或交谈,比比皆是。这一习惯,在域外往往就会遭遇尴尬。无论是在飞机上,在空港搭乘的轨道车上,还是在其他公共场所,如商场、餐厅或宾馆大堂,同行的中国人常会勾肩搭背,热烈交谈,旁若无人,却常常招致周围人的侧目甚至白眼。一开始,我们自己并不在意。直到有一次,我和同事老王到国外出差,在一家酒店的西餐厅用自助早餐,两个人不免评论起与国内宾馆的餐饮差异,也许是声响大了些,突然发现周围有不少高鼻梁、蓝眼睛和卷头发的人的目光在齐唰唰地瞪着我们,这才赶紧把彼此的说话声压低。这时候,我才猛地发现,偌大的一个餐厅,这么多用餐的人在一起,却连那刀叉的碰击声也听得是那么清晰!

台湾作家刘墉在《优雅源自国力》一文中写道:“我们中国人说话太大声,关水龙头和关车门太用力,那可能与我们的环境有关。尽管中国经济起飞了,有些过去的习惯,一时还是改不掉。而且说不定,今天在比较落后的地区,因为车子老旧,还是得用力关门才安全。如果水龙头是老式的,也必须用很大力气关,才能不滴水。又因为环境比较吵,不大声说听不清楚,时间久了,大嗓门自然成为习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落后固然会造成某些不好的习惯,我们毋庸讳言;但“己所不欲,勿施予人”,中国历来更有和谐仁义、替对方着想的良好传统,只不过,还要将此上升到权利与自由的现代理念。中国人不但要自强自信,还要自觉和自控,如果在公共的空间里,懂得每个人的自由是必须以他人的自由为条件与前提的,那就更完满了。现在,上海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地铁自2020年12月1日起禁止手机外放,就凸显了这样的法治与德治相融合的精神!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