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杰 整理自图溯上海 位于静安区西南部的曹家渡,从明清时期初露端倪,到民国时期产业集聚,再到解放以后历经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总有一些地名也会随之消失。在本期内容里,小编就整理出曹家渡的4处“老地名”,看看你认识几个? 南曹家宅 南曹家宅的地域范围大致是指,东临万航渡路,西至江苏路,南起武定西路,北至静安丽舍、南长苑等住宅区。明代隆庆、万历年间(1567~1619年),有陶氏、曹氏两族在此居住,并种植棉、粮和蔬菜度日。当时有无名小河流经其间,为便于河之两岸人们往返,有陶氏在河上设一便桥,人称陶家桥。 后因曹氏族人不断从原籍安徽迁此谋生,曹姓人口跃为首位,便将桥名改为曹家桥,并依河为界分为南、北曹家宅(北曹家宅在今普陀区境内)。上海成为商埠之后,市面繁荣,工厂兴起,该处及其附近也逐渐造房建屋而兴旺起来。 原先该地区以简屋为主,间有少量花园住宅、新工房和旧式里弄房,现在多为新式高层住宅。武定西路是一条幽静的小马路,平时车流不多。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万航渡路上,衣食住行应有尽有。 太平里 太平里的大致范围是指,东靠万航渡路,西倚江苏路、长宁路,南与南曹家宅犬牙相交,北达曹家渡五角场。 最早这一片是杂草丛生的荒僻之地,仅有三户人家居住在芦席棚内,有少量蔬菜田。20世纪20年代初,有人在此租地建造了20余间简屋(俗称本地房子),但无名。因日军侵华及其它天灾人祸影响,许多人纷纷移居于此,使该地逐渐形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的居民点。 1941年的一场大火使将这片区域化为废墟。灾后人们重建家园时,为祈求平安无事安居乐业,遂称此地为太平里(万航渡路858弄)。随着人口密度的增高,地域也不断向四周扩展,形成一大片棚户区,因以太平里为基础扩展开来的,故该地区仍袭称太平里。 1949年后陆续将棚屋改建为简屋。原该地区98%的住房为简屋,仅有少量旧式里弄房,现境内旧区改造后多高层住宅,有静安丽舍等。因北临曹家渡闹市,加之原太平里房屋已不存,故地名知晓度较低。 小莘庄 曹家渡“小莘庄”的大致范围,相当于今天的达安花园小区。20世纪初,该处小浜纵横,仅有少数农民在此种植蔬菜及粮食。抗战爆发后,苏北、皖北等地灾民纷至沓来,搭建草棚、“滚地龙”等极为简陋的房屋,始形成居民点。 之后,因人流不断涌入,致使茅屋、“滚地龙”的密度增高,火灾时有发生。那时有老叟数人发起“太平会”,并以“小莘庄”为名(其含义即居住在此弹丸之地均为辛苦之人,取“莘”与“辛”谐音)祈求神灵降福。当时绝大多数居住在此的居民以出卖劳力为生,也有以行乞度日。 原先长寿路945弄东弄早年是一条臭水浜,浜两侧所居者都是乞丐,浜由此称为化子浜(乞丐习称为叫化子)。1949年后,该处的居住卫生条件逐渐得到改善,草棚、“滚地龙”等已荡然无存。 1996年,静安区政府顺应民心办实事,在全市率先将整个“小莘庄”地区(现达安花园小区所在地)实行旧区改造,于年底将旧房全部拆除,居民迁往位于漕宝路的静安新城,在原地建成了达安花园小区。 叶家宅 叶家宅的大致范围是指,东沿延平路,西靠万春街,南至武定路(原延平路175弄),北达康定路。 20世纪30年代前,本地区仅有几间农舍,几块小菜园和几条黄泥小道。抗战爆发后,闸北、虹口等地难民大量涌入,再加上原有的外地逃荒来沪的灾民,使该地人口骤增,兴建大量简屋而形成了居住区,此时已称为叶家宅。 1985年起,该地拆除部分简屋,改建为多层新工房。其余住房仍以简屋为主,间有少量的花园住宅和新式里弄房。当时延平路上有焕新果品商店、康定饮食店、延平路菜场、叶家宅回收站等商业服务设施。 1997年辟筑武定路西段(延平路至武宁南路),工业企业和简屋悉数迁出、拆除,现境地多新式多层高层住宅区,南部沿武定路有曹家渡街道办事处,北部康定路原余姚路派出所处设有曹家渡市场监管所,西北部有上海市第四康复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