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身边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9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硬件”设施先天不足“软件”上做足功夫

和平新村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成员
中行别业小区志愿者指导居民投放垃圾
志愿者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记者 朱杰

老小区在推行垃圾分类时面临多重问题,垃圾厢房空间小、没有条件安装水槽、二次分拣率高等一系列问题。在中行居民区,万航渡路393弄和平新村和万航渡路623弄中行别业小区,就属于这样的老式住宅小区。对此,中行居委会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工作的联动,发挥社区居民力量,推行居民自治,合力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组建志愿者队伍建微信群管理

和平新村小区建造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典型的旧式里弄房子,配套的垃圾厢房空间狭小,无法摆放进四分类垃圾桶。因此,小区物业只能把垃圾箱摆在了厢房外。今年6月,小区刚开始施行生活垃圾定点定时投放时,就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有的居民对定时投放表示不理解,有错过投放时间的居民把垃圾就扔在垃圾厢房旁。对此,居委会召开了工作会议,号召小区党员带头行动,做好示范作用。就这样,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引领下,小区党员和楼组长纷纷走出家门,穿上了红马甲,承担起了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工作。

小区志愿者负责人刘凌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她组建了“393弄志愿者”微信工作群,制定志愿者排班表,到月底时还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居民进行统计,汇总成表格发给居委会存档。平时,志愿者们在值守时遇到的问题,也会及时发到微信群里探讨,大家互相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每天早上7点至9点和晚上5点至7点,志愿者们值守在垃圾厢房,对未能准确分类的居民进行劝解,并亲自示范操作。在志愿者的带动下其他居民也受其影响,纷纷参与到了垃圾分类的实际行动中来。看到垃圾厢房旁没有水槽,居民扔完垃圾后不方便洗手,住在27号的居民韩志方就主动把每天提供洗手用水的活揽了下来,得到小区居民的一致点赞。

居民在倒垃圾时,会听到志愿者亲切的提示,剩饭剩菜请倒到湿垃圾桶里,装饭菜的塑料袋放入干垃圾桶,水桶里有水可以洗手。有些居民刚开始做得不规范,志愿者们就帮忙二次分拣。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居民源头分类的意识逐渐加强,湿垃圾的纯净度越来越高。

全方位宣传租户也不落下

居委干部告诉记者,中行居民区户数最多的要属中行别业,小区一共有1100多户居民。与和平新村小区一样,中行别业的小区垃圾厢房也存在面积小,摆放垃圾桶有困难的情况。为了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在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前,居委会在5月份就开始了宣传工作。

在宣传工作上,居委会也是下足了功夫。针对小区租户多的情况,居委干部排摸了小区租户信息,遇到租户不在家时就把宣传单页贴在租户的房门上,居委干部还定期回访租户,了解他们参与垃圾分类的情况。居委会还发动小区党员和楼组长,并在暑假期间发动学生志愿者,一起参与垃圾分类的入户宣传。此外,居委会还在小区门口定期会出黑板报,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经介绍,小区5处垃圾厢房的面积大小不同,最小的一处垃圾厢房只能放进两只垃圾桶,最大的一处垃圾厢房位于小区门口处,能同时容纳8-10只垃圾桶。居委干部谈到,小区的每处垃圾厢房都按照规定,张贴上了宣传海报和示意图,但受客观条件所限,有的垃圾厢房就是没办法上锁。

因垃圾厢房面积小,保洁员只能把多数的垃圾桶放在垃圾厢房旁,桶装满后只能暂时推进垃圾厢房,等到清运时间时再推出来。为了配合垃圾分类工作,小区物业也增派了保洁人手,现在有8名保洁员负责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

记者在小区里看到,由于近期小区正在施工建设,给居民投放垃圾造成不便。对此,居委会与物业紧急沟通,开辟垃圾厢房旁的空地用于摆放垃圾桶,同时敦促施工单位及时清运建筑垃圾,避免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混合。

让居委干部感到欣慰的是,尽管硬件设施条件差,但由于宣传工作做在前面,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公司也配合默契,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大体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原先小区没有施行垃圾分类前,由于物业对保洁员就有一定的工作要求,承担垃圾厢房的分拣工作,但即使这样一天最多也只能产生5-6桶湿垃圾。现在,随着居民源头分类意识的提高,小区一天能产生10桶左右的湿垃圾,同时保洁员的压力也减轻不少。

记者在垃圾厢房看到,干湿垃圾分类明确,没有交叉混合的情况。今后居委会将继续加强引导、因地制宜、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的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曹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