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现代八大艺术中最年轻的成员,从1895年诞生至今已有124年的历史。回顾整个电影发展史,一代代电影人为了心中的梦想,拍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无论是最新热映的影片,还是百年前的老片,尽管影片拍摄的年代相去久远,但通过电影反映的人类普遍情感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关于爱、平等、包容和富有同情心的普世价值观。 家住曹家渡的刘小姐(笔名:小火星),十多年前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成归来,目前在外企从事品牌营销及市场传播管理工作。 平时,她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除观摩院线上映的影片和历年的优秀作品外,还极其关注国内外电影节的各项相关活动和赛事,现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师执业联盟成员。她希望电影专栏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份欢愉,一份感悟。 文 小火星(曹家渡居民) 最近可能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电影《小丑》刷屏了,前不久电影《小丑》斩获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紧接着《小丑回魂2》在北美上映,这部电影在全世界刮起了一阵旋风。 电影《小丑回魂1》于2017年出品,根据斯蒂芬·金同名小说改编。当年此片获得了多项电影大奖,也留下了经典恐怖形象。其实斯蒂芬·金的很多小说都表达了对现实焦虑的寄托和排遣,现实中的恐惧和焦虑会在噩梦中反映出来,而斯蒂芬·金则在作品中让噩梦回归现实,他揭示了人类内心黑暗的另一半——恐惧与焦虑。尤其在现代社会,“边缘人群”在孤离、孤独、压抑的情绪中心灵逐步异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反常行为并带来反常的社会现象。 心理学定义的恐惧症是一种精神官能症,特征是患者对某些事物或情境会产生莫名的恐惧焦虑情绪。根据一项调查表明,人类恐惧的因素依次排序:死亡、黑暗、孤独、无助等。很显然,这些恰恰正是恐怖电影的基本元素,电影就巧妙地运用这些“暗黑”的载体,展开特定的叙事及影像处理,让观众产生瞬间恐惧的刺激抑或是长久恐惧的笼罩。 《小丑回魂》之所以成为银幕经典,完全得益于影片里充斥着这些戏剧化的恐惧元素,灵异古怪的情节,紧凑多变的节奏,血腥杀戮的画面,毛骨悚然的音效以及来自于特有的西方文化与宗教背景的灵感。本片除去了经典恐怖片所具备的“暗黑”元素外,其主题还指向了多个纵深多元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犯罪、弑父、恋童癖、校园霸凌、同性恋、种族问题等。因此,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单纯的恐怖电影,还具备了现实意义。 毋庸置疑,恐怖电影一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并屡创票房纪录,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当代社会人的内心需求。有英国专家研究发现,人们若感到工作有压力,与其通过放松技巧来克服压力,倒不如去看一场恐怖电影。因为从生理角度来说,人们如果一旦察觉危险,就能够在几毫秒内触动全身的紧急反应,体内会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人们在看恐怖片时身体就会产生这种类似的生理反应。观影过程中,观众在经历心理紧张后释放了内心深处的恐惧与焦虑,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又充当了一副安慰剂。 正如电影里诠释的那样,“他会读懂你的思想,幻化成你内心最害怕的东西,利用你的恐惧从而吸食脆弱的灵魂。”通过恐惧了解内在灵魂,非常期待《小丑回魂2》可以引进中国市场,也让国内观众有机会体验一把在恐惧里获得本能释放的快感。 【影片链接】 片名:《小丑回魂》 导演:安德斯·穆斯切蒂 主演:比尔·斯卡斯加德、杰登·马泰尔、杰里米·雷·泰勒等 剧情介绍: 1989年,位于缅因州的德里市,正被恐怖的阴影所笼罩。从上一年开始,儿童失踪案接连发生,似乎某个可怕的未知存在悄然来到了人们中间。痛失弟弟的少年比利,决定和好友们利用暑假寻找弟弟乔治的下落。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一连串的超自然的恐怖体验。少年们发现,在这个被诅咒的城市,每隔二十七年就会出现非正常死亡人数的飙升。狞笑着的小丑,深入每个人的心底,挖掘他们最恐惧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