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身边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15年习惯说改就改 高层撤桶不再难

阳光名都小区垃圾投放点
阳光名都小区垃圾厢房
柯咪咪所在的志愿者团队

□记者 朱杰

今年10月初,上海发布了2019年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第一批)名录。在首批名单里,曹家渡街道与其他53个街镇光荣上榜,成为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的“排头兵”。这份荣誉的获得离不开全体曹家渡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

对于高层住宅小区,高层撤桶是一条必经之路,没有捷径可言。位于安远路上的阳光名都小区就是这样,小区落成时便是高层设桶,想要打破居民十几年的习惯存在难度。然而,柯咪咪所在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在均泰居民区党总支的号召下,以党建为引领,为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了力量。

宣传造势做足准备高层撤桶不留尾巴

2017年11月,复旦-益联“楼组自治”实验点在小区5号楼(友邻楼)揭牌。柯咪咪所在的读报小组成为了曹家渡社区的居民自治典范。今年4月,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前3个月,阳光名都小区就在居委会的指导下,开始了垃圾分类的先期工作。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以小区5号楼作为小区样板,率先一步发起宣传动员。

柯咪咪作为5号楼的楼组长、小区党支部的委员,参加了居委会组织的垃圾分类培训,同期参加的还有小区其他楼组长和党员志愿者。培训回来后,柯咪咪利用读报小组的活动机会,让成员们收集垃圾分类的报刊信息,在活动时分享交流,大家纷纷表示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造福子孙后代,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在宣传动员期间,居委会还邀请了街道市容所来到小区,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柯咪咪记得,有一次活动来了60多位居民参加,大家表现积极踊跃。活动中,街道市容所工作人员摆出了4只迷你垃圾桶,在不同的卡片上写有常见的生活垃圾,让居民将卡片投入对应的垃圾桶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居民了解垃圾分类。

经了解,小区每层楼的消防通道都放有一只大垃圾桶。在垃圾分类前,居民把所有的垃圾都扔到一只大桶里,夏天时垃圾桶周围成了蚊虫滋生的多发地,臭气熏天,既存在安全隐患,又损害楼道环境。

小区施行垃圾分类,第一步就是高层撤桶。15年的生活习惯,让居民一下子转变,困难可想而知。然而,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迎难而上,配合居委会张贴宣传告知,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给居民预留充裕的时间适应。当时,小区物业经理还有犹豫,想保留每幢楼前的垃圾桶。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既然撤桶就不能留“尾巴”,务必一步到位。

6月24日,由于前期宣传到位,当天的撤桶行动进展顺利,小区10幢楼的250多个垃圾桶,在一天之内全部撤掉。另外借高层撤桶的契机,小区物业还及时清理了楼道堆物,恢复了楼道的原来面貌,还居民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

守住撤桶成果形成良好氛围

撤桶后,物业公司在小区东门和西门各设1处垃圾分类点,供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小区垃圾投放点的投放时间是早上7点至9点和晚上6点至8点。错过投放时间的居民,可以到垃圾厢房投放垃圾,垃圾厢房24小时开放。记者看到,两个垃圾投放点靠近小区的两个大门,都是居民出入小区的必经之路,同时也远离居民楼,减少影响。在非投放时间,投放点竖着“垃圾分类投放点”的蓝色示意牌,十分醒目。

为了守住撤桶成果,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值班站岗的工作。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的14人,由党员志愿者和楼组长所组成。虽然志愿者团队成员有一半人的年龄超过了70岁,但在服务小区上大家都是目标一致。从6月至9月,每天早晚投放时间段内,小区两处投放点各有一名志愿者值守,看到有分类不对的居民,志愿者则以身示范,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得到了居民的点赞。

柯咪咪表示,将垃圾分类写入法律条文,以立法的形式呈现,不仅对居民有约束作用,也对物业公司起到监督作用。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推行后,小区物业增派了人手,对保洁员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增加巡视频率,确保投放点无垃圾堆放。

柯咪咪最后谈到,当前投放点已经不需要志愿者站岗,小区居民养成了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习惯。小区垃圾分类取得的成果,离不开志愿者团队的努力和小区居民的支持。现在,消防通道整洁了,小区环境变好了,居民对小区的归属感也更强了。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曹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