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车间] 电影作为现代八大艺术中最年轻的成员,从1895年诞生至今已有124年的历史。回顾整个电影发展史,一代代电影人为了心中的梦想,拍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无论是最新热映的影片,还是百年前的老片,尽管影片拍摄的年代相去久远,但通过电影反映的人类普遍情感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关于爱、平等、包容和富有同情心的普世价值观。 家住曹家渡的刘小姐(笔名:小火星),十多年前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成归来,目前在外企从事品牌营销及市场传播管理工作。 平时,她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除观摩院线上映的影片和历年的优秀作品外,还极其关注国内外电影节的各项相关活动和赛事,现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师执业联盟成员。她希望电影专栏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份欢愉,一份感悟。 文 小火星(曹家渡居民) 在10月至11月期间,集中了一些鬼怪奇诞的西方节日,如众所周知的“万圣节”,还有拉美地区重要而特殊的“亡灵节”。可能是因为拉美文化的基因,一直以来,拉美电影都是以与传统西方价值体系不同的独特世界观和艺术呈现方式,受到大家的关注与喜爱。本期就向大家介绍一部由墨西哥导演吉列尔莫·德尔·托罗执导的影片《水形物语》。 2017年,影片在全球上映时,好评如潮,并在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荣获13项提名,并最终赢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音乐与最佳美术设计四个奖项,成为当年典礼上的最大赢家。 影片故事设定在1962年的巴尔的摩,讲述在一个高度设防的政府实验室里,一个喑哑清洁女工与人形两栖类生物人鱼之间的一段跨物种恋情故事。 导演在影片的一开始,就以通透明亮的水下世界为观众制造了一个梦幻般的意境,预设了整部电影童话外壳的基调。但随着水幕的逐渐褪去,镜头里浮出现实的原本模样,一个复古梦幻,但又残酷暗黑世界里的童话也就随即展开。 女主人爱丽莎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她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聋哑),社交圈很小,每天的生活循规蹈矩,平淡无趣,但她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虽然她身边的小伙伴们也大多是社会里的边缘或弱势群体,如失业人员、同性恋、黑人女工等,但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倔强地做着真实的自己,他们积极、乐观,善待身边的人,对周遭的事物有着美的追求与向往。 不同于故事里“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主流代表人物理查德,来源于原始自然而真实善良的人鱼,让爱丽莎油然产生了共情之心,也逐渐赢得了人鱼的信任。爱丽莎是个聋哑人,人鱼又非人类,所以他们之间丧失了沟通的最重要元素——语言。 于是,他们用内心的情感自然地表达自己,而陀螺恰到好处地利用了眼神交流这一特点,着色凸显了人物关系的发展以及故事叙述里的起承转合,隐喻出跨物种之间“如水般无形”的情感与共存。影片里,爱丽莎回忆道:“当他看向我时,他看着我的方式,他并不觉得我缺少什么,也不会觉得我是不完整的,他看到的我,是真实的我,他看到我很快乐,每次见到他,都是如此。” 一句狭隘的质疑“他又不是人……”,最后激怒了爱丽莎。怀揣着这份“多元共生”的情感,爱丽莎在最后关头义无反顾地全力支持和保护人鱼,也坚定了他们之间的情感。最后,人鱼一往情深地做着爱丽莎教他的手语,但他终究无法认识到无法摆脱的世俗偏见与歧视。 影片结尾处,当人鱼环抱爱丽莎沉下海水的那一刻,他们向现实发出了无声而有力的抗争,暖心的导演给了爱丽莎一个美好童话般的圆满结局。在那一瞬间,整个故事从现实回归到了通透明亮的水下,形成了电影叙述里的一个闭环,填补了人们内心情感的需求,到达了一个真正的“高光时刻”。 这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作品,导演作为“墨西哥三杰”中个人风格最为突出的一位,他对于怪兽和恐怖元素有着特别的偏爱,延续了拉美文化里的那股子魔幻现实主义的气质,让他的电影总在鬼怪与童话之间不断地纠缠,以暗黑的童话隐射残酷的现实。 其实“魔幻现实主义”原是美术批评术语,后被用于文学和电影艺术当中。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里,大多会涉及丰富多彩的但又怪诞奇异的世界观,但叙述者并不会主动客观评判这些不同世界观的可靠性,以及那些离奇事件的真实性,只是跟随主人公观察世界的方式(即接受真实,也接受魔幻)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毋庸置疑,这种特别的方式代表着一个多元共生的价值理念,也是一种更为开放更富有想象的艺术手法与风格。 《道德经》里所述: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水之“无形”,正好映衬出世界大同,多元、开放、共生、共存的大爱之道。也许这就是人世间大道至简的“万物理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