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现代八大艺术中最年轻的成员,从1895年诞生至今已有124年的历史。回顾整个电影发展史,一代代电影人为了心中的梦想,拍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无论是最新热映的影片,还是百年前的老片,尽管影片拍摄的年代相去久远,但通过电影反映的人类普遍情感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关于爱、平等、包容和富有同情心的普世价值观。 家住曹家渡的刘小姐(笔名:小火星),十多年前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成归来,目前在外企从事品牌营销及市场传播管理工作。 平时,她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除观摩院线上映的影片和历年的优秀作品外,还极其关注国内外电影节的各项相关活动和赛事,现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师执业联盟成员。她希望电影专栏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份欢愉,一份感悟。 文 小火星(曹家渡居民) 现代人每天生活在数字化的世界里,好奇的双眼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之间游移,你可否能想象一部电影几乎所有的叙述都呈现在方寸“屏幕”之间。在本期内容里,作者就向大家介绍一部形式新颖的悬疑剧情电影《网络谜踪》。 影片由阿尼什·查甘蒂执导,约翰·赵、黛博拉·梅辛、米切尔·拉主演。该片以电脑桌面为载体,借助视频电话、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表现形式,讲述了一位高智商父亲寻找失踪爱女的悬疑故事。不得不说这部悬疑题材的影片让人耳目一新,影片里绝大部分画面都以电脑屏幕、摄像头或手机屏幕的方式呈现,这种“屏幕”式拍摄颠覆观众对于电影的认识,挑战了传统的电影镜头语言。 虽说这是一部悬疑片,不过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包裹了现代社交媒体和数字化时代外衣下的一部家庭亲情剧。整部影片叙事流畅,节奏紧凑,情节多重反转,悬疑设计缜密,堪称本格派推理作品的典范。导演不仅揭示了信息时代下虚拟世界“良莠不齐”的两面性,也探讨了家庭亲情关系中的核心,讲述了一个关于沟通与爱的故事。 故事从大卫幸福的三口之家说起,就像现在所有家庭那样,父母迎来了一个小生命,于是无微不至得将照顾关爱倾注于她,父母总希望每时每刻记录下女儿成长的足迹。大卫也将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一个个文件夹都建立了起来。但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卫想找回过往,却发现即便他在社交媒体上记录了生活的点滴,也无法挽回失去亲人的痛苦,以及与女儿的隔阂与陌生。 母亲的突然离世,对这个美满的家庭是摧毁性的。女儿开始逃学,因为妈妈突然缺席,让她无法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活,于是出于本能的心理防御让她选择了“逃避”。父亲看似坚强镇定,好似一副没事的样子,但背地里却在服用抗忧郁的药物维持正常生活。他们都在经历着无法明示的心理创伤。电影里有这样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当天是去世母亲的生日,可是父女两人谁都不愿主动提起,它就像是一个无法触碰的伤口,最终以一段欲言又止的尬聊结束了对话。 创伤通常会让人感到无能为力或是孤立无助,一般表现为恐慌、懦弱、敏感、恐惧、自欺欺人、远离关心等,创伤的发生都是突然的、无法抵抗的,诸如我们经历的天灾人祸或生离死别。事实上,识别消极情绪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不能把“悲伤”隐藏着,让它发展成了一个连续体,最后肆意滑向了“病态”。 弗洛伊德曾说过,“能工作,能爱”我们才是一个健康的个体。电影中的场景真实还原了日常生活的场景。我们每个人在遭受痛苦折磨时,不断地否定逃避,安慰自己说时间可以抚平一切。时间固然可以抚慰伤痛,可真正治愈伤痛的却是“愿意直面”的自己。我们需要学会敞开心扉,勇敢地面对伤痛,体验伤痛,治愈伤痛,进而对生命产生新的感悟,最终把这份伤痛变为自己的一笔财富,迎接美好的明天。 影片最后,父女学会了真心沟通,父亲开始真正了解女儿,女儿也开始主动接纳父亲。当父亲在iMessage上打出:“Mom would be.”的时候,爱让这对父女解开了彼此的心结,接纳了对方,也接纳了伤痛,选择共同面对未来的人生。 我也曾经历过失去至亲的伤痛,但最终我选择带着他的爱继续前行。所以最后让我以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一首诗,祝福并与所有曾经经历过伤痛的家庭们共勉。让我们珍惜所爱,心存感恩,好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