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红人馆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2月0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她用20年写出80条上海马路的人情故事

朱惜珍

□记者 廖荩薇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里,家住曹家渡康定居民区的海派女作家朱惜珍荣获静安区十大公共文化旅游名人。她花了近20年的时间了解、撰写了上海80多条马路的风情故事。

朱惜珍笔名惜珍,是喝着黄浦江水长大的“上海女儿”,在大学里读的是中文,曾经当过十多年记者、编辑,最终成了一名作家。朱惜珍最为大家熟知的作品莫过于《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系列。在上海的风貌保护区里,共有144条风貌保护道路,其中又有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在这套书里,讲述了这64条马路背后的历史和人文故事。

朱惜珍告诉记者,她常常把自己看作是上海的一个游客,假装自己在这里只能停留有限的一段时间,抱着寻访者和探宝者的心理和这座城市幽会,以保持对上海马路与建筑的新鲜感。

被评为静安区十大公共文化旅游名人的朱惜珍,近年来在上海很多社区都做过分享活动,其中涉及到徐汇区、静安区、虹口区、杨浦区等等。“当然,更多的是在静安区,尤其是在我所居住的曹家渡社区。分享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分享上海那些永不拓宽的马路上的人文历史故事,包括历史保护建筑的介绍。”朱惜珍介绍道,“每次活动的反响都很不错,大家也对上海马路的故事很感兴趣。”

写过那么多条上海马路,朱惜珍对曹家渡的马路更是情有独钟。在曹家渡的众多马路中,她最钟爱万航渡路。万航渡路一边是充满人间烟火气和市井生活味的小店铺,散落着各种各样的餐馆、小吃,还有卖菜的、卖服饰的、卖进口食品的等等,很贴近市民生活;另一边是高大上的小区和酒店,两者融合得很好。在朱惜珍眼里,曹家渡的马路个性就是市井味和现代时尚的结合。

这条路上还留存下了张元济和胡适的印痕。上海最早有社区概念的中行别业,76号魔窟也在这条路上,它总让朱惜珍想起里面曾关押过的革命志士,有点悲壮的感觉,这是历史遗存。朱惜珍也坦言:“可惜的是如今那里已经没有任何和76号有关的痕迹了。”

“要了解一条马路,就要了解它的历史,马路上的建筑和里面发生的事情。最好的办法是去这些马路上走一走,它们会带给你灵感。”朱惜珍向记者介绍她多年来了解上海马路的方法。除了去马路上走一走,资料的查找也是一件需要长期积累的事情。朱惜珍从2001年开始写上海马路,已经有将近20年的积累。她会阅读关于城市规划的书籍和杂志,尝试通过城市规划专家的角度来审视这座城市。同时,还大量地搜集、研读了上海各个区的地方志以及专家们写的关于城市过往的书籍……

《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姐妹篇《上海:精神的行走》也将在今年出版,全书48万字。在这本书里朱惜珍将优秀的历史建筑放进了上海市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里,以此来呈现上海历史建筑的独特魅力。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曹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