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到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苏州河畔这栋“爱冒泡”的建筑里

藏着许多上海人喜欢啤酒的理由

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啤酒厂建筑
“友啤”啤酒商标

□记者 周晶 整理报道

喝啤酒这件事,不仅仅是新时代上海人的专利,早在100多年前,时髦的上海人就已经开始爱上这种“爱冒泡”的酒精饮品,而且这段历史还与长寿有很大关系。

中国最早啤酒厂就开在长寿的苏河畔

上海啤酒厂由香港德国北力乞洋行在上海的子公司顺和洋行创办于1911年,该厂生产多种“友啤”(UB)啤酒。工厂投产后仅几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中国正式向德国宣战,根据国际惯例,德国侨民将作为敌对国难民遣返出国,于是,上海啤酒厂抢先一步将产业转入挪威的汉记洋行名下。

进入上世纪20年代之后,时髦的上海人逐渐适应了舶来品——啤酒的口味,并爱上了这种冒着气泡的酒精饮品,于是上海在当时出现了多家啤酒生产厂。

上海啤酒厂于1931年改组,向香港注册为英商企业,核定资本为500万两(白银),实收200万两,其中,沙逊洋行持有公司实发的公司股份约11%,实际上控股该公司。

与上海最有缘分的建筑师操刀设计了啤酒厂建筑

为扩大生产能力,上海啤酒厂于上世纪30年代北迁至江宁路苏州河南岸(原厂在今江宁路澳门路路口转角处),新厂由当时旅居上海的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为现代化的工厂。当时,上海啤酒厂从原料进厂、发酵酿造、消毒处理、灌装打包均自动化流水线操作,最高年产量达40万箱,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啤酒生产厂。1949年后,上海啤酒厂仍是中国最主要的啤酒生产厂。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启动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沿岸的工厂、码头通过地产置换的方式有计划限期关闭和撤离,上海啤酒厂亦在关停的名单之列,工厂面临着拆除的危机。

当时,上海市规划局、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今上海市文物局)多位负责人建议把上海啤酒厂厂房作为工业遗产加以保护和利用,啤酒厂遗址得以妥善保护,并在原址建起了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

工业遗存焕然新生

走进其中,可寻上海工业历史

现在,上海啤酒厂灌装车间已改造成了以介绍苏州河历史和整治成效的科普展馆——梦清馆。梦清馆——苏州河展示中心于2005年6月建成开馆。2008年3月市科委、市城投总公司又共同投资790万进行提升改建。它是集苏州河环境治理工程、科普宣传等内容为一体的教育基地。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常年免费对市民开放。

记者了解到,梦清馆展馆面积3200平方米,展厅分为3个楼层,主要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影视、多媒体互动,感受、操作演示和讲解等诸多方式,介绍和展现苏州河的历史变迁,水治理的成就及苏州河美好、融合的明天。

(部分资料来源于《苏州河潮起潮落》)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长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