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 萱 暑,表示炎热。小暑节气正值梅雨即将结束,又将踏入三伏天,气温开始上升,天气也逐渐炎热。但是,气温还没达到全年中最热,因为后面还有温度更高的大暑,故只称为小暑。 小暑有三侯:一候温风至,迎面吹来的风里都带着热味儿;二候蟋蟀居宇,此时连蟋蟀都学乖躲到屋宇下避暑了;三候鹰始鸷(zhì),此时气温炎热,老鹰会把幼鹰带出鸟巢,在高空中翱翔飞行学习猎食。简单概括就是动物都以自己的方式避暑了。 还记得夏至时的阳气状态吗?夏至时,阳气的状态就好比一天中的正午12点。而小暑呢?就好比一天中的下午1点。小暑时节,虽然气温越来越热,但阳气却已开始敛降了。 当地下的阳气全升浮到地面以上并开始下敛降慢慢囤积得足够多后,就会在天地间热而化为湿。正所谓的: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人呢?就好似那蒸笼里汗津津的肉包子,从里到外都湿漉漉的。 暑多挟湿。民间常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指的就是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露天里的木凳经过雨淋,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坐久了,就会诱发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 这也是为什么小暑后,很多人会觉得胸闷、气短、头身困重,其实这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尤其是如果长期呆在空调冷气下,更会容易重感外寒,不少体质较弱的小儿、老人,风寒湿症也会在小暑后发作或加重,比如颈肩痛、腰腿痛、风寒湿感冒等。 另外,夏季人们常进食冰冻、生冷偏多,更会导致寒湿内生。如果此时不尽早祛散夏湿,把夏湿留到秋天的话,秋天的收敛之气会进一步把湿气凝聚。当体内湿气得不到正常输布后,一方面会聚湿生痰影响肺气宣降而咳嗽,另一方面会影响体内津液输布,再加上秋燥袭肺,直接发你一个燥痰咳嗽。 所以,夏天体内湿未除的人,秋天容易患上反复呼吸道疾病,即便躲过了秋天这关,当冬天风寒之邪与湿邪交合时,风寒湿症也会随即点爆。 那如何祛散夏湿呢?很多人会想到温胆汤泡脚,还有祛湿茶,这些都没错,但在接下来阳气极盛的三伏天里,最好借天力的方法是三伏贴。 很多人只会用它来冬病夏治,其实只要辨证选穴对了,它还可以调畅气机,促进水湿运化。小暑后,经医生诊断后,用三伏贴来阻止夏湿伏留,绝对是事半功倍。 除了祛湿以外,还要小心避暑。暑热之渐为小暑,暑热之极为大暑。对人而言,小暑后人体的阳气都外浮在体表。阳热盛于外,伏阴潜于内。虽然你感觉自己很热,身上黏糊糊的,但你体内却是一片阴寒啊。 所以小暑之后,要切记避免出汗太多,因为汗血同源,汗是血,汗是津液,汗是心液啊。当体内津液流失太多,会引起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胸闷。 与此同时,又不能吃太多生冷损伤脾胃阳气,因为体内脾胃阳气本来就空空的。 既然不能吃凉的,那要怎么吃呢?到底多吃苦还是多吃酸呢?正确答案:视情况而定。 比如,在《千金方》里曾写到: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夏天是心当红的好日子。夏主心,苦味入心,吃太多苦味会让心火更加亢盛,心火太旺会克肺金。所以孙思邈建议我们多吃点辛味食物来养肺气。 什么是辛味的?香菜、薄荷,胡椒、洋葱、生姜、茴香…… 但在内经里还写到: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当气温太过炎热,出汗太多,心气涣散时,就可以来点乌梅、酸梅汤这些酸味的收养一下。 内经里还说: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当你心火太过亢盛而急时,就可以来点咸味的,软其急而泻其火。 什么是咸味的?紫菜、海带、淡菜、海蜇等都是咸味的。 民间常说: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所谓伏羊就是入伏后的羊肉。三伏天吃伏羊?其道理就是温养一片阴寒的脾胃啊! 总之,小暑养生,一防湿,二避暑,三勿贪凉伤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