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邻居见面打招呼张口就问“你是什么垃圾”,人们聊天从房子车子变成“垃圾怎么扔”......这是上海市民这段时间的真实写照。 从以前小区垃圾的投放量混装每天约86桶,到现在干湿分类后,每天干垃圾量减少到32桶,湿垃圾约12桶。 作为浦东第一批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试点之一,花木街道锦绣苑小区在完成有序撤桶设点的基础上,把昔日被嫌弃的破旧垃圾房垃圾箱房,改造成具备再生资源交投、分拣、存储等基本功能的两网融合标准型回收服务点。 走进锦绣苑,棕黑红三色的垃圾分类厢房十分醒目,一旁就是绿色的回收服务点。一手打着伞,一手捧着一捆纸盒,居住在此的老党员仇士英对如何垃圾分类早已是“了如指掌”,“豆腐是湿垃圾,但外面的盒子就是干垃圾。厨房里的垃圾不注意很容易分错,我一定会把外包装分出来,投到干垃圾箱。” 已经在小区居住了20多年的她,还以身作则带领身边的居民们一起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小区开展每月垃圾分类之星评选并张榜公布,鼓励居民分类投放的积极性,形成比学赶超。仇士英指着楼道门上的榜单说:“一开始拿5星的家庭还不多,现在都有好几户了,说明大家热情都非常高,垃圾分类是一件好事情,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好。” 据花木街道锦绣苑小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区内设一个垃圾箱房,小区原先每个楼道均设有垃圾桶,垃圾箱房闲置,被物业临时使用。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以来,始终坚持“党建+自治”引领,通过持续宣传发动、改建配套设施、完善督查机制以及推行绿色账户等措施,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使辖区居民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以前小区垃圾的投放量混装每天约86桶,现在干湿分类后,锦绣苑小区每天干垃圾量减少到32桶,湿垃圾现在每天约12桶。” 目前,小区内原门洞前共设有65个垃圾桶全部撤下。根据300户设置一个投放点的原则,分别在原垃圾房处和小区东建路大门入口设有两个定时定点投放点,两个误时投放点分别在浦建路大门入口处。而昔日被嫌弃的破旧垃圾房垃圾箱房,改造成具备再生资源交投、分拣、存储等基本功能的两网融合标准型回收服务点。 (上海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