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的执法队员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发现,南泉路一家农产品店出现跨门营业的违法行为,随即拍照取证,并通过手机上的浦东城管APP上传照片、开具处罚决定书。根据分色管理要求,这家店铺属于红色高风险店铺,城管队员每2天就要来检查1次。市城管执法局介绍,根据《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城管执法系统将陆续对全市20余万家沿街商户开展绿色、黄色、红色分级分类执法管控,不同风险等级商户的巡查频次、管控要求不同。此外,还将逐步推广利用街面视频、车载视频等进行非现场执法。 ■红、黄、绿,全市20余万沿街商户将分级分类管控 被城管执法队员发现将商品摆放到店门外、跨门经营后,南泉路上的这家农产品店立即对违法行为进行了改正,并通过扫码方式缴纳了50元罚款。市民柏小家家住南泉路附近,她告诉记者,这家店铺时常发生跨门营业的现象。 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正是因为这家店铺时常出现商品外摆现象,所以将其列为红色商户,每2天城管执法队员至少上门巡查1次。 据悉,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浦东新区已经为全区4万多家沿街商户建立了数据库,包含商户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营业执照等信息,并根据所属业态、是否依法经营等情况,对这些沿街经营商户进行风险等级初始设定,设置“红、黄、绿”三色情况,分别对应不同执法检查频次,显示为“红色”的商户,每2日辖区中队执法队员至少检查1次,“黄色”商户每周至少检查1次,“绿色”商户每月至少检查1次。“红色、黄色、绿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结合辖区城管执法中队队员开展日常检查、执法办案以及市民投诉、媒体曝光、实效督察等情况,每天凌晨2点,系统会对沿街商户风险的风险等级进行动态调整。”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不仅仅是浦东,全市其他区也正逐步落实沿街商户的分级分类管理。据悉,市城管执法局已建成了涵盖21类城管执法对象的综合数据库,为分类分级执法监管新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且运用数据过滤、修正、封装等技术,开展执法对象数据标准化治理,确保沿街商户的数据全面、准确、及时。3月中旬以来,全市城管执法系统组织专项行动,对20余万家沿街商户开展分级分类执法管控。截至目前,全市红色(高风险)商户为66780家,占商户总数的32.2%),较上一检查周期减少了4964家,环比下降6.9%;黄色(中风险)商户为103058家,占商户总数的49.7%,较上一检查周期减少了3936家,环比下降3.7%;绿色(低风险)商户为37469家,占商户总数的18.1%,较上一检查周期增加了6079家,环比上升19.4%,街面环境分级分类执法管控实效渐显。 ■利用多种技术开展非现场执法 就在城管队员发现南泉路农产品店的违法行为之前10分钟,负责迎春路区域执法的队员在开车巡逻过程中,利用车载视频也发现了一起跨门营业违法行为,当事者是一家水果店。 这一违法行为持续4分钟后,店家没有主动改正。随即,浦东城管智能综合信息平台报警,生成了一张非现场执法立案审查表,相关工作人员在后台很快开始了证据审核、法制审核等流程,通过比对数据库,查明了违法商户的具体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并调取营业执照和负责人此前签名承诺的依法依规经营承诺书,在准备开具处罚决定时,工作人员发现,这家店铺此前没有违法记录,根据首违免罚制度,这次对该商户免于处罚。 随后,执法队员又在附近发现了一起个人路边乱设摊行为。执法人员将执法记录仪拍摄的画面和数据库进行人脸对比,很快确认了该人员的信息。原来,这名乱设摊人员的信息此前已经被录入浦东个人乱设摊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目前记录了776名个人乱设摊的名单。 据悉,今年起浦东城管创新实行“双现执法”模式,即现场线上执法检查和非现场执法,推动执法监督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有效解决浦东城市管理人员和设备不匹配的难题。 目前,浦东城管已初步构建起由1个局综合信息平台、35个城管中队微平台、1800余个城管队员手机APP执法终端组成的“三位一体”智能体系,优化了闭环执法流程,极大提升了城管执法的智能化、专业化、科学化执法指挥监管水平。 市城管执法局表示,今年将以浦东先行先试的经验为基础,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在全市城管执法系统推行街面环境分级分类执法管控新模式,实现对城市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精准研判、及时发现、高效处置、长效管控”,推动对沿街商户管理服务和执法管控方式的创新转变。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赋能的力度,聚焦高频急难问题,针对擅自占用公共场所、生活垃圾混投等市民投诉集中、容易出现回潮的违法乱象打造一批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应用场景,为全市乃至全国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创造经验、提供样板。(周到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