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曹荣新(伊犁居民区) 每次去饭店、酒楼,看到有些食客铺张浪费、“掼派头”,不仅暴饮暴食不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饭菜吃一半扔一半,甚至有些菜肴基本未动就弃之倒掉,实在心痛难忍。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既要靠外部约束,但更要靠内心观念的自觉。 民以食为天,人的温饱是头等大事。对于我们这代共和国同龄人来说是有切身感受的。尽管现在的生活条件今非昔比,可是勤俭节约的思想理念和生活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想当初,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民经济非常困难,我们都经历过粮油棉要凭票凭证购买的岁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过打补丁的衣服,舔过粥碗喝过清汤……曾经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上山下乡时期,深刻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米面缺乏时,一日三餐吃山芋干胡萝卜充饥,没有蔬菜时用盐水冲泡饭……所以,即使到了改革开放物资丰盈的今天,依旧牢记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们夫妻俩都是曾经在安徽寿县瓦埠公社插队落户十年后返城的知青,知道一粒米要十滴汗加七担水。小小一碗饭,劳动千千万。什么面子啊,怕丢脸啊,餐桌上的“光盘”行动是必须的。 同时,我们的举动也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儿子。尤其是他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他从小就不贪恋、浪费食物。特别是参加了上海市第十批援滇支教,亲眼目睹了贫穷山区里的老百姓一天两顿,勉强温饱的艰苦生活,自己也亲身经历了在大城市里父母身边从未有过的艰难困苦,更加珍惜资源,更加懂得感恩。到云南支教回沪后,不但杜绝了逢年过节或朋友聚餐时不健康的暴饮暴食,爱粮节粮更是从每一餐每一碗做起。现在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子,也传承基因习惯成自然,吃饭不准掉米粒,每餐不能剩饭碗。无论在家里还是在餐馆饭店,都会适量点菜并吃光光。知道劳作辛苦,资源宝贵,逐步学会“小气”,不浪费一粒粮,也不糟蹋任何食物。“光盘”每一餐,哪怕是吃自助餐,也是适可而止,绝不多取丁点。 有道是:晴带雨伞饱带粮,丰年勿忘饿时饥。我们祖孙三代,在餐桌上积极践行“光盘”行动。不浪费不奢侈不贪嘴,不挑精拣肥,平平淡淡每一天。五谷米面,荤素果蔬,不分精细粗杂,不论高低贵贱,健康饮食不伤身,“光盘”情怀美食中。爱粮节粮和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尊重劳动果实的传统美德,更重要的还是对整个社会和地球自然资源及人类生存的保护。我们老年人不仅要自己以身作则,还要教育好子女儿孙,懂得珍惜,学会感恩,杜绝浪费,健康饮食。要让“光盘”饮食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