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应永泰(虹储居民区) 4月上旬,虹桥街道启动“忆海拾贝-我们的峥嵘岁月”——老照片、老物件作品的征集活动,我找到了家中保存40多年的一本上海市《居民购粮证》,眼前浮现出一幕幕使用“购粮证”的情景。 1979年我成家时,领取了户口本,也领到了《居民购粮证》。根据家庭成员年龄大小、工种的轻重确定每户可分配粮食数额。记得当初“购粮证”的用处还不少,如领兑粮油票、肉票、鱼票、蛋票、豆制品票及节日特供的各种票证;为孩子领取“专用定额转账支票”(48元);我去外地出差,拿“购粮证”和本市粮票换全国粮票;妻子去武汉读大学,要用“购粮证”办理粮食供应关系转移。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由于大米供应不足,家家都要吃山芋填饱肚子,一斤米可购7斤山芋。之后,随着国家经济好转,粮食产量逐步提高,居民吃饭的品种从山芋、面粉,变成籼米、粳米。直至1994年“购粮证”停止使用后,老百姓不再为吃饭发愁,品种也越来越丰富。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生产年年丰收,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饭不仅仅为了吃饱,而是要吃得好,吃得营养,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买米方便,吃多少买多少,现在买米我只要用手机动动手指,大米就送到家。通过电商,我从新疆、东北、江苏、本市崇明等地购买不同品种的大米,一饱口福。 《居民购粮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也是全国人民克服困难,与国家一起共度难关的见证。现在国家强盛了,人民富裕了,物资供应丰富了,凭证购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