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廖荩薇 近日,位于新闸路1855号的静安寺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一楼正在展出静安寺书画社成员的近30幅书画作品。借此机会,记者与上海静安寺社区书画社社长宋兰良相约书画展,一同揭开书画作品背后的老年作者们“活到老学到老”的充实生活。 记者跟随着宋兰良老先生穿梭在一幅幅苍劲有力、匠心独具的书画作品中,一边欣赏着字画,一边听宋兰良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在展览作品中,这只尽显雄风的下山老虎非常抢眼。这是一位残疾人的作品,她以往从未正式学习过绘画,年老加入静安寺社区书画社学习,现在的作品已经完成得非常出色了。” 上海静安寺社区书画社已经成立了32年,现有核心成员50多位、活跃成员200多位。这些成员大多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宋兰良从澳大利亚归国后加入书画社,距今已有近8年的时间,担任会长也已5年。谈起书画社的故事,宋兰良感慨良多:“起初,许多老人都是抱着退休后打发时间的心态加入书画社,后来通过学习书法绘画,大家不仅结识了很多朋友,还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书画真正充实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书画社,也不再是打发时间,而是学习知识。” 宋兰良从六岁起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书法、绘画,从小便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宋兰良表示,自己曾在国外担任医生,虽然收入可观,但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没有社交圈,没有归属感,甚至连能说上话的朋友也很少。用宋兰良妻子的话说:“只能感受到‘活着’而并没有在‘生活’。”在物质条件满足之余,宋兰良也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宋兰良一家毅然决定回国,回到家乡上海。由于不想荒废自己的“童子功”,加上家人的支持,宋兰良加入了书画社,尽自己所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在书画社中传播开来。 在书画课程中,宋兰良时常将书法绘画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介绍书法中字与字的关系、虚实、节奏变化时,宋兰良便以围棋为例,以围棋中的“眼”来指代书法中的“留白”,“围棋和书画有不少相通之处,有恰当留白的书画作品就是‘活’的。”其实不止书画,人生亦是如此。在书画社,成员们不仅仅是学习书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在书画中思考。加入书画社的成员至少有三成以上是从零开始学习,许多成员在练习两三年后都能完成不错的作品。“每次大家完成书法或绘画作品后,都会自己花钱裱好,想着以后能留给自己的子孙。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宋兰良笑着说:“加入书画社后,我们的成员都是越活越年轻了!” 在记者看来,越活越年轻的秘诀是从未停止思考而不断充盈的内心,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是通过美的创作对生活迸发出的饱满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