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读者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6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愚园路361弄·愚谷邨里的一对专家伉俪

愚园路居民缪新亚经资料搜集、实地采访,写下了愚园路上一栋栋建筑背后的历史与人情,著成《愚园路故事》一书。本报会每期摘选《愚园路故事》中的内容进行连载刊登,以飨读者。

在愚谷邨,施守义、秦芝九曾经很有名:愚谷邨里老一辈的居民都曾以愚谷邨43号里住着一对专家伉俪、名医夫妻为豪。

华山医院在上海很有名,老百姓口中素来有“头大、皮厚”的说法——在上海乃至全国,华山医院的皮肤科和神经科都是很有名的,就是因为华山医院的皮肤科和神经内科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专家,施守义、秦芝九夫妇就是其中的两位。

施守义医生是我国风湿疾病领域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华山医院授予“终身教授”的荣誉称号。历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皮肤病和麻风病专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届皮肤病学会委员,第六、七届常委,上海市高级科学技术专业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皮肤科专业评审委员会委员,意大利皮肤病学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皮肤病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风湿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太多的职务,恕不列出。

秦芝九医生是国内的著名神经病学专家,曾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上海分会委员,贵州脑电图与神经杂志副主编、中风杂志编委,担任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病理室主任。在《钟灵毓秀——华山医院专家录》一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她的名字,看到她的事迹。《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年03期刊登的一篇题为《博学严谨建科业团结奋进续新篇——庆祝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建科六十周年》的文章列举的专家名录中,秦芝九的名字赫然在目。

他们既是“准名人”又有点“过气”

说他们是“准名人”,是因为除非得过红斑狼疮、皮肌炎、嗜酸性筋膜炎之类严重的皮肤病,去华山医院找过施守义医生;除非中风过或罹患小脑共济失调、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去华山医院就过诊,看过秦芝九的专家门诊,否则你和他们没有过交集。现在的愚谷邨,居民换了一茬又一茬,再加上他们都已经是90岁以上的耄耋老人,因此知道他们的人就更少了,所以又显得有些“过气”。

他们是同窗、同乡、同事、同伴,施守义教授生于1926年,秦芝九生于1927年。他们都曾就读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施守义是学长,高秦芝九一届,也算得上是同学了。

说是“同乡”也有牵强,施守义是无锡人,秦芝九是启东人,但算得上是江苏“大同乡”。说是同事,也有一段曲折:大学毕业后施守义分配在华山医院的皮肤病学研究所,秦芝九毕业后先去了贵州,后又到了湖南,最后调到上海华山医院,他们才成了真正的同事。

他们既是同事,又是夫妻同伴。华山医院离愚谷邨很近,步行只要10分钟就到了,照理,他们每天可以结伴上下班,但他们做不到。谁让他们都是高年资的专家,谁让他们都是工作中的“拼命三郎”。虽然二人是同行,但“术业有专攻”,二人各有各的工作:坐诊、会诊、科研、教学、讲学、开会、值班……虽有交集,但又各行其“道”。

“医”路同行

“医”路同心的夫妻档

医生,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他们默默为百姓的健康事业无私付出,承担起守护生命的天职。都说,找对象千万别找同行,施守义和秦芝九不但同穿白大褂,不但同在上海顶级医院的重点科室,而且同是业务骨干,对待患者同样的专注。工作单位的同事、职业操守上的同心同德,注定了他们家庭生活的忙碌与辛劳是双倍的。

事业上,他们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但在家庭生活中,他们承担着父母的儿女、爱人的妻子、丈夫,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家庭角色。职业使命、家庭角色两者要兼顾,两者都重要,这个道理他们都懂,但一旦忙起来,患者似乎就成了第一位的,施守义和秦芝九经常说:“患者以命相托,我们怎能不全力以赴!”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怠慢的总是家人,亏欠的总是家庭。

愚谷邨和华山医院离得很近,二人完全可以手挽手,从容踱步、同进同出,但在这条路上从来听到的总是他们“噔噔噔”的脚步声,看到的总是他们风风火火的身影,而且总是“独行侠”。同住一个屋檐下,同在一家医院,有时却成了“最远的距离”。有时在医院走廊里遇见,只是匆匆交代一句:“我接下来还有2个会诊,你回家先接孩子,饭你们先吃,不要等我!”说完各自又去忙碌了。有时回到家里,冷灶冷锅冷饭,不见对方人影,只在桌子上有一张留言:“我出差去了,要一个星期,对不起,你辛苦了!”这种走廊邂逅的关照,桌子上的留言是他们交流的常态。

他们俩虽然都是学医的,但两人主攻的专业完全不一样,而且跨度很大,一个主攻皮肤,一个专攻神经,一外一内,风马牛不相及,但他们认真对待每位患者,对得起自己良心的态度完全是一样的,他们的仁心仁术完全是一样的,可谓是同心同德。

有一位来自广东惠州的小患者,刚跨进小学门槛,脸上突然冒出来几粒绿豆大的红点,他父母奔波于多家大医院之间。有的专家说是缺乏维生素C,系毛细血管破裂,还有的说是风痧,众说纷纭。最后,他们不得不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屡屡创造生命奇迹,被称作生命的“华山一条道”的华山医院,找到国内外富有盛名的免疫专家施守义教授诊治。患者的家人从早晨5点钟就起床匆匆出门,排队排到上午11点钟,终于才轮到专家给小女儿看病。施守义果然名不虚传,举手之间,便一锤定音:“皮肤炎——红斑狼疮症的一种!”确诊之后,施守义对症下药,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秦芝九也遇到过一位小患者,一周岁会说话,十四个月会走路,这些都正常,但越长大走路姿势越不对,直到94年秦芝九医生确诊为共济失调,才得到很好的针对性治疗。

在施守义和秦芝九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医生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定的气节和情操。

(选自静安寺街道主编的《愚园路故事》)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静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