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按照《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办法》,经各地推荐、专家评审、综合评审等程序,国家民委拟命名189个单位和区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静安寺街道荣获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静安寺街道位于静安区西南部,有回族、满族等29个民族,921人,其中646人户籍在静安寺街道,外区或外来少数民族275人。近年来,街道紧密结合“网格+”大党建建设,依托“同心家园”平台,以平面网格(居民区)、立体网格(商务楼宇)为阵地,着力营造团结进步的社区民族工作氛围。 历经多年,街道先后荣获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优秀社区、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标兵集体、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党建+网格 提升优化党建工作 多年来,静安寺街道始终致力于做实深化、提升优化党建工作。从“支部建在楼上”的楼宇党建到精细化的网格党建,再到现如今打破桎梏、多方联动的“网格+”大党建,静安寺街道的社区党建逐步成熟、不断突破,始终在各个社区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静安寺街道依托“5+32”37个党建网格,建立“街道-居民区-楼宇”三级民族工作网络,形成一张党建引领下,脉络清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民族工作网络。 静安寺街道一方面,借力居民区党总支力量。各居民区民族工作联络组在党总支领导下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并依托居民区党总支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充实内容、丰富内涵,实现在居民区层面的党总支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借力楼宇党建力量。借助街道在楼宇中的党员服务站和楼宇工作者等丰富党建资源,发挥专业平台、专业队伍作用,通过与企业的沟通联络,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关心,逐步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从社区向楼宇延伸。 宣传+服务 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静安寺街道认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从加强宣传和提升服务入手,始终把团结、凝聚作为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 静安寺街道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民族宗教宣传月、各类民族活动等为契机,通过推动各民族文化上的互相尊重、互相借鉴、互相交融,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扬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理念,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在居民区、楼宇、学校等少数民族工作阵地,静安寺街道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协奏出“团结和谐”的民族工作主旋律。在每年民族宗教法制宣传学习月期间,在静安公园、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党建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开展政策咨询等服务。同时,借助街道少数民族人士书法绘画资源,通过作品展现民族团结的景象。 静安寺街道灵活运用传统媒介和网络新媒体。除运用好社区报、社区宣传栏等传统宣传阵地外,街道“同心家园”微信公众平台、“裕华微社区”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也被广泛运用到民族政策宣传中来。民族联分会、少数民族联络组通过建立微信群,开展“线上+线下”的学习与交流。 此外,街道从典型培育、权益保障、服务多元入手,调动多部门,整合多资源,以服务促团结、以服务聚人心。如:2014年度街道“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获得者、维吾尔族店主伊利汗木;递交了入党申请的回族同胞、清真牛羊肉摊经营者李峰夫妇长期关心、资助社区困难老人及困难学生。 阵地+活力 用好用活辖区资源 做实做活做优少数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静安寺街道以“同乐、同享、同发展”为宗旨,把最终的着力点和发力点落在了阵地建设上,落在了多民族团结互动上。 立足于街道“同心家园”理事会以及居民区“同心家园”理事分会等平台,用好、用活辖区资源,多方合力、有效互动,助推居民区中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如:街道发动社区单位和个人连续多年与上海戏剧学院西藏班、蒙古班的近20位学生开展结对助学;如静安寺、圆明讲堂、街道侨联分会等纷纷开展捐助;上戏所在的华山居民区党总支还捐款设立了帮困基金,应对临时性困难。 商务楼宇作为民族团结工作的新阵地,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通过加强宣传,形成共识,进而逐步互动,引导企业或个人关爱少数民族,促进民族大团结,街道进行了探索与尝试,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加入工作阵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在楼宇中取得了倍增效应。 民族工作是街道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护民族团结、社区稳定的重要举措。在今后的工作中,静安寺街道将积极探索新方法,努力寻找新途径,坚持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共同体意识;坚持助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帮助不同民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坚持各民族的平等、友爱、互助,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坚决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决推进静安寺街道的民族团结工作不断踏上新征程。(党群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