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生 在当今的上海滩上,大多数人把“江湾”与“江湾五角场”划上等号。在新闻媒体上(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等)频繁出现的是“江湾五角场”“江湾体育场”“新江湾城”等字眼,至于为何冠以“江湾”二字,可能大多数人就不明就里了;即使不少媒体人也可能说不出其所以然的。 事实上,“江湾”的源头是在今天虹口区北部的“江湾镇”。 笔者并非是杜撰,而是有史为据的。 在《虹口区志》里有这么一段话:“唐代,吴淞江(笔者注:它的下游叫苏州河,至今长宁区北新泾以西至苏州的太湖仍叫吴淞江)为太湖流域的主要泄水道。它进入虹口区时,从今虬江路经嘉兴路桥与黄浦江汇合,同时又折向沙泾港,至江湾出海。”具体地说,唐朝时,吴淞江是从今江湾镇东首,今已划入杨浦区的吉浦河处流入东海的;或者说,吉浦河以东地方当年是一片汪洋大海;当年这个地方还筑有海塘,而在旁边即万安路117号还曾有一座望海庙,(又叫龙王庙)。所以《话说上海·虹口卷》里也这么写:“江湾之名始于《宋史》,公元713年江湾处在海岸线,公元715年处捍海塘内。”众所周知,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泥沙冲积而成的,至今长江口还在向东造岛。 因此有“虬江十八湾,湾湾到江湾”之说。 这两段摘引的是近几十年的史书。那我再摘引几段20世纪初的文字。 20世纪初有个名为陈伯熙的,他著有《上海轶事大观·虬江考》,说“虬江本吴淞江旧迹,故名旧江。任仁发《水利集》:宋时旧江由江桥迤逦东北,从江湾入海。” 上海话中“虬”与“旧”谐音,同为qiu。虬江路便是吴淞江故道旧江。而“虬”又为蟠曲,即弯弯曲曲。吴淞江曲曲弯弯的入海口就叫“江湾”。(今红旗小学四百多年前始创时叫“曲江学堂”,20世纪初时又叫“虬江学堂”)。 始创于清乾隆时,最终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定稿并正式刊行的《江湾里志》的《舆地志·建置》中开卷明义地写道“江湾以虬江得名,遂以名镇,故又名小曲江。曩时海潮由镇东南虬江内贯,屈曲入走马塘。至乾嘉时虬江堙塞,变为东北来潮,乃由吴淞海口内贯,经蕴藻浜、小吉浦而入走马塘。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开浚沙泾,直达吴淞江,而黄浦之潮流亦至。”“市始于宋,自胡陆湾桥起,沿河向东,坐落走马塘北岸”。“明嘉靖间,遭倭寇之乱,荡然尽燃。既而日久生聚,就保宁寺东西营造肆屋,恢廊成镇。”(笔者注:保宁寺始建于五代后晋石敬瑭天福三年,即公元938年,毁于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的日寇炮火中。遗址于今江湾镇公安街、保宁路的东盈公寓一带。今保宁路原为保宁寺前面的山门,为怀念被日寇毁去保宁寺而取名。老江湾们有时仍习惯称这段路为“山门街”或“山门”)。 引文中所说“市始于宋”,是指抗金名将韩世忠率部来江湾镇操练水军之后,随军家属、伤病员等留在江湾,在保宁寺周围建屋造舍进行商业买卖,形成了集镇。此事为公元1130年,(她比形成“上海”的1267年也早了137年,距今三百多年前乾隆时,虹口才称为洪口)。 因此,2014年11月7日,江湾镇街道在江湾镇万安路新市北路交界处建树的“江湾源”牌坊揭幕仪式上,我发言说:这是“正本清源”啊! 2014年3月9日《新民晚报》第10版刊登了上海地方民俗专家薛理勇先生的《大上海计划于江湾建筑》一文,其中写道:“清代和民国初,江湾是宝山县东部的一个乡,北面和东面长江(笔者注:更精确地说北面是蕴 浜)和黄浦江,南面隔虬江与上海接壤,乡政府就在今天轨交三号线经过的江湾镇。” 那么江湾五角场与江湾镇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因为《江湾里志》介绍说,以保宁寺为中心,江湾方圆面积有一百零七方里七分(相当于26.9平方公里)。其向东六里,与殷行交界;向东南三里,与上海交界;向西南十里,与彭浦交界;向西五里,与大场交界;而向北十里,与吴淞交界。所以《杨浦区志》这样写:“五角场地域,20世纪初为江湾地区的偏僻农村”。 那么,“江湾地区的偏僻农村”又怎么会名声反而超过了它的源头的呢?这也须回顾20世纪中、末期的一段历史。 以江湾镇为政治、经济、交通、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江湾地区,在过去几百年中一直是隶属于宝山县的。但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北伐战争之后,成立了国民政府,此时把上海市确定为上海特别市(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而江湾地区于1928年7月1日也划入了上海特别市,成为江湾区。之后上海市政府推出了一个“大上海计划”,不久便建造了新的上海市政府大楼(位于今上海体育学院内),(其余建筑的建成,本文不一一列举了)。而四通八达的道路也已形成:向东为翔殷路、向南为黄兴路、向西南方向是其美路(解放后改为四平路)、向西是邯郸路、向北叫淞沪路。而这五条路的交会场所便是五角场。为了有别于苏州河边上“曹家渡五角场”,约定俗成地称作“江湾五角场”。到了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两次淞沪战争,尤其1937年“八一三”之后,江湾地区沦陷为日本侵略军的占领区。“大上海计划”也就泡汤了,可那些建筑还在。同时,日寇妄图长期侵占中国,就在江湾地区圈农田,强迫农民离开赖以生存土地,修筑了江湾飞机场。 从此,江湾五角场及周边以“江湾”命名的场所名字开始出现在上海版图上。 历史车轮到了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承办了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根据当年上海市各种实际情况,把全运会主会场设在“江湾体育场”(包括江湾游泳池)。这又是江湾五角场地区发展的一次良机,而“江湾五角场”这个名字便深留在至今已成为中青年的上海人头脑中。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上海加快了改革开放步伐,“中原小区”出现在江湾五角场地区,江湾飞机场也就华丽转身为“新江湾城”。因此,江湾五角场的风头早已盖过了“江湾源”的江湾镇。 离市中心最近的已快有九百年历史的水乡古镇江湾,何时能再次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