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生 每当人们提及甲午海战中的英雄人物,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一个家喻户晓的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因为在各类文艺作品中,文学、电影、话剧、戏曲……都十分突出地刻划了邓世昌。因此,邓世昌是个不畏强敌、英勇抗倭的民族英雄形象,也使他成为了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的代表。殊不知,在历史事实中,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英雄人物,那就是与邓世昌浴血并肩战斗的,邓世昌的得力助手——舰艇大副陈金揆。 陈金揆(1864年-1894年)字度臣,出生于江湾一个世代为农的普通农民家庭。史书上说他是江苏宝山江湾人,国为当年江湾隶属于宝山县。陈金揆的家在江湾,也就是今天江湾镇的东首。陈金揆从小聪颖好学,性格沉稳刚毅,又胆略过人。他在私塾读书时就刻苦用功(此时江湾镇还没有新型的学堂,直至1904年,才出现由蔡氏妇科第五代传人蔡小香办的“蔡氏学堂”。至于公办学校要到1906年才出现,红旗小学的前身,“公办虬江两等学堂”)成绩喜人,因此在他12虚岁时,就被官方选派,公费去美国留学。在留学期间,他刻苦努力,仅用7年的时间,便学完了小学、中学的课程并升入大学。由于他学业有成,就在光绪七年(1882年),也就是在他19虚岁时,奉召回国。先被派入天津水师学堂。经考核由于成绩优异,就被派往威远号见习。 在见习期间,陈金揆足迹遍及祖国南北港口,这使他阅历大增。到1884年(他21虚岁)被委派到扬威舰任二副。1886年虚岁23岁时,经北洋大臣举荐,他又被升任把总(驻京师的官职,仅次于千总)。任上,很受管带(清代海军的舰长,称管带)邓世昌的赏识。邓世昌屡次向上级举荐,就在同年1886年11月,升任为扬威舰的大副。光绪十二年(1887年)7月,清政府向英、德两国订购的致远号、靖远号、经远号、来远号四艘军舰竣工。清政府就派邓世昌出洋接待,陈金揆也随行。在归国途中,陈金揆协助邓世昌行船,沿途操练,十分得力。1888年4月15日,致远号等四舰得以安全抵达大沽港。陈金揆因为接船有功,被清政府委任为致远号大副。光绪十五年(1890年)十月,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北洋大臣李鸿章又奏清朝庭获准。陈金揆以代理中军营都司(清代武名,仅次于游击),提升为游击(清代武官名,清绿营兵职位仅次于“参将”,分领营兵)。后又提升为致远号帮带,即帮助管带兼领大副。此时陈金揆,仅虚岁27岁。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农历八月十八日),北洋舰队在黄海与入侵的日本联合舰队遭遇,展开激战。在海战中,陈金揆在致远舰上亲自掌舵驾驶,冒着炮火,抢占有利位置,以大炮击伤日舰多艘。当敌方吉野等4艘日舰紧逼旗舰定远号时,陈金揆开足马力,赶在定远号之前,拦击敌舰,保护旗舰。在这场海战中,致远号被敌军重炮击中多次,水线下多处进水,舰身严重倾斜,但陈金揆镇定自若,以高超的技巧驾驶着军舰继续前进,与管带邓世昌密切配合,激励将士,拼死搏战。在弹药将尽时,邓世昌对陈金揆说:“敌方全仗吉野号,如能除掉它,我军就可获胜。”陈金揆的看法与邓世昌一样。为此,陈金揆驾驶的致远号,向敌方的吉野号撞击而去。此时,吉野号上的日本常备舰队司令员坪井航三,急忙命令逃避,同时命令发射鱼雷数枚。致远号被鱼雷击中,机器锅台炉迸裂,致远号顷刻之间沉没。全舰官兵也不幸遇难,陈金揆也不幸与全舰官兵一起殉职。此时,他仅虚岁31岁(实足30岁)。 腐败的清政府在第二年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一天是9月17日。甲午战争以失败告终。 然而,陈金揆殉难后,按提督(相当于一个省的最高武官,或一个海军战区的司令)阵亡的标准祭葬,还建立忠祠,享受祭礼。把他的事迹立传,存入国史馆。 所以,陈金揆既是甲午海战中的不朽英烈,也是我们江湾镇人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