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发布,老城厢垃圾分类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中。老西门街道通过党建引领,以居民区为单元,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凭借“家园理事会”等工作平台,集中居民智慧,共商共议推进方案,有针对性的制定“一小区一方案”的推进模式,探索老城厢垃圾分类“新时尚”。 5月5日起,龙门邨小区作为首批先行先试的试点小区,正式开启小区垃圾分类模式。5月5日清晨,龙门邨小区正式将老式的垃圾桶撤走,取而代之的是干湿“两分类”垃圾桶和移动式“四分类”的垃圾箱房,同时也有志愿者驻守在投放点上指导居民如何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并投放。 党建引领 群策群力 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在街道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办公室指导下,龙门村居民区党总支多次牵头居民区党组织召开党员代表、居民骨干、楼组长、志愿者专题讨论会,共商共议得出“定时定点”、“并点撤桶”、“监督跟进”等解决思路和办法。居委干部通过逐户走访宣传、召开居民意见征询会等形式,确定干、湿等不同垃圾投放时间段和垃圾箱房位置,并组建了志愿者和专职管理员服务团队,逐一推进难点,化解矛盾。 善抓实际 巧解难题 与周边商品房小区相比,龙门邨小区的居住条件并不太理想。道路狭窄、人口密度高、居住空间小是其显著特点,推进垃圾分类面临很多难题。 在正式开启小区垃圾分类模式前,龙门邨小区居民普遍反映,在狭小的居住空间内不方便再摆放“湿垃圾”桶。对此,居委干部借助“家园理事会”等工作平台,汇集各方资源设计定制出可折叠挂式垃圾桶,并分发给居民,有效减小了垃圾桶占地空间,受到小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多项活动 潜移默化 为让居民对垃圾分类有更深刻的意识,居委组织垃圾分类志愿者、专职管理员、楼组长、社区居民等相关培训活动累计20余场,并在小区里持续开展垃圾分类互动游戏、垃圾分类知识讲座等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此外,还印制了《龙门邨小区“垃圾分类”告居民书》,逐户宣传分发并张贴于小区楼栋醒目位置。 值守追溯 长效常态 龙门邨小区每天设有两个投放时段,每周四上午增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的投放时间段。投放时间段结束后,由环卫部门安排分类运输车辆进行分类清运。在非投放时间段,小区内垃圾桶全部撤走,为防止小区内垃圾落地,居委会联合网格工作站、环卫保洁公司等组成巡逻保障志愿者队伍进行巡查,一旦发现落地垃圾,就开始“追根溯源”查找垃圾主人,及时沟通劝解,打通分类全流程。 老西门街道将以龙门邨小区先行先试老城厢垃圾分类为抓手,不断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持续推进老城厢区域垃圾分类工作,以点带面降低干垃圾产生量,提升湿垃圾的拣出量,真正达到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实效,努力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西门模式”。(社区管理办)
|